第四節鵪鶉
一、北京市飼養鵪鶉的回顧
北京市的鵪鶉場最早是在廣安門外蓮花池北京鴨飼養場內,飼養規模比較小,1949年以前在此地也有飼養的民間個體戶,是1937年從日本引進的500枚種蛋孵化而成,延續到40年末。1978年北京市畜牧局種禽公司建成一個比較現代化的種鵪鶉場,1978年從朝鮮黃城引栗色種鵪鶉種蛋140枚,從龍城引入種鶉種蛋140枚,而發展成5000隻規模的種鵪場。1980~1984年經過選育繁殖在全國推廣約300萬隻,年產蛋5億枚,均為自繁自養品種較為退化。1992年又從法8迪法克公司引入3000枚種蛋,至1992年在全國累計推廣150萬隻,累計產蛋1500噸,但品種也退化。該場1992年從日本愛知縣引入鵪鶉種蛋,又從法國引入肉用鵪鶉種蛋,法國肉用鵪鶉比朝鮮栗色鵪鶉增重快,體型也比較大,35日齡活重可達210克,成年體重400克,已向國內推廣。
二、隱性白羽鵪鶉的育成和綜合配套技術的推廣
1979年北京市種禽公司建成種鵪鶉場後,在科技人員和全場職工的努力下,對朝鮮蛋用鵪鶉,法國肉鵪鶉大力進行選育,1984年從栗色鵪鶉群中突變出一隻白羽母鵪鶉開始,運用現代遺傳理論和方法,獲得了4隻白羽公鵪鶉,61隻白羽母鵪鶉,經過多次大規模的側交工作,剔除了早期成活率低(零世代39.41)的家係,經過7個世代的係統選育,育成了遣傳性穩定,產蛋性能高,具有純係150個家係(為1:2.5~3),現有父母代種鶉6000隻。生產性能較高,年平均產蛋2716枚,比朝鮮栗羽鶉年產260枚增加了19.6枚。對白羽鵪鶉在遺傳基礎上做了染色體與朝鮮鶉比較是相同,做了蛋白質知酶的多態分析,與朝鮮鶉相比在群體遺傳結構發生了較大改變,遺傳多樣性明顯增加。白羽鵪鶉的胴體率、胸肌率、腿肌率均高於朝鮮栗羽鵪鶉,還具有屠體潔白美觀的肉質辦觀,利用伴性遺傳的特性,1日齡公母可自別,有利於分群飼養,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該項穌究1988年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該項綜合配套技術1992年獲得北京市推廣三等獎。
第五節烏骨雞、山雞及鷓鴣
一、烏雞飼養概況
烏骨雞是著名中藥補品,是北京市同仁堂製作的“烏雞白鳳丸”的主要原料,北京市商.業局、民政局均建有烏雞生產場。北京最大的烏骨雞場是東郊烏雞場,1985年建場,種雞由江西省泰和縣引進。現飼養種雞8000隻(公母比例為1:7),原來散養本交方式,已改為科學養方式,育雛育成及年種雞均采用籠養。有2000隻搞人工授精,其餘采用兩階梯大籠本交,群養,每個大籠飼養24隻種雞,(父母1:7)。烏骨種雞110日齡見蛋,150~160日齡產蛋率可達50%,從150日齡開始收種蛋,產蛋10個月,可產120枚,100枚可做種蛋,產蛋高峰可達80,種雞僅用一個產蛋期,成年種公雞體重1.6千克,種母雞1.1千克,商品代雞90日齡可達(0.75~1千克),耗料1.5千克。近年來,全國烏雞產品需求量很大,尤其製作“中華烏雞精”和“十全烏雞精”銷路特好,經濟效益很高。
二、山雞(雉雞眾美國彩雉鷓鴣的生產
北京西郊農場畜禽公司建有一座野禽生產場,現有從吉林引入的山雞種雞500多隻,美國彩雉1000多隻種雞,公母比例1:4~5,各大飯店供不應求,盈利較好,從廣州江門引入鷓鴣種雞300隻,隻年產蛋60~70枚,自群多年繁殖,已呈近親,健雛率較低,主要賣種或供應大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