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的特禽生產種類包括:火雞、珍珠雞、肉鴣、鵪鶉、鵝、鷓鴣、山雞和烏骨雞等。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商品經濟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旅遊業的迅速蓬勃發展,要求豐富肉類食品花樣,要求增加高檔野味禽類食品,特禽生產應運而生。80年代特禽生產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進入90年代後市場波動很大。有的禽種盲目發展,市場需求變化莫測,有的場家曾獲得過高的利潤,有的廠家卻收縮甚至倒閉。
第一節火雞
1949年以前北京市最早飼養火雞為大興縣黃村一個農戶,每年僅飼養十幾隻青銅火雞,作為觀賞和肉用。後來一直無人飼養。1979年北京市牧工商總公司種禽公司在東沙各莊建成一個現代化的父母代種火雞場,1981年從美國引進尼古拉大型白色種火雞的父母代種蛋3萬枚,經孵化出的幼雛在種火雞場內飼養,繼之1982年又從美國引入尼古拉大型種火雞種蛋1.2萬枚,孵出種雛6000隻,經飼養20周公雞活重達12幹克,母雞活重7千克,第一產蛋期22周產蛋79枚。並向全國推廣了部分種雛和種蛋。1984年北京市農辦又從法國引入貝蒂納和貝蒂布兩種卵肉兼用型種蛋2.5萬枚,經東沙種火雞場和順義、密雲兩縣孵化後進行飼養,種雞飼養20周後種公雞體重達9千克,種母雞15千克,第一個產蛋期25周產蛋95枚,在山區生產隊放養一部分,市場無銷路,虧本甚巨,兩年後全部淘汰。1988年又從加拿大引入海裏德種火雞1萬隻,24周產蛋數90枚,20周齡公火雞活重10千克,母火雞6千克,曾在天津市建立的種火雞場飼養肉火雞達10萬隻,並推廣到山東省青島市一帶。
1992年東沙種火雞場遷移至原種鴨場,少部分飼養,又從美國引入尼古拉父母代種蛋2600枚,經孵化後飼養成種火雞已向全國推廣種蛋5萬枚。火雞在國外尤其在美洲是一種聖誕節專用的高檔食品,火雞體型大,生長快,產肉多,素有“造肉機器”之稱,其肉質細嫩,蛋白質量高,脂肪含量低,膽固醇含量少,而且帶有野禽風味,為肉類中的高級食品,在北京種禽公司經過十幾年的飼養,攻克了人工授精的難關,並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雖然肉質好但價格貴,各國使館和各大賓館都是季節性的需要,因而銷路不穩定,一般市民受購買力的影響,銷售困難,火雞場連年虧損,現呈收縮之勢。
第二節珍珠雞
珍珠雞原產於非洲幾內亞等地,故又名幾內亞雞,現代的家養珍珠雞是由野生珍珠雞馴化而來的,中世紀稱為“印度雞”,北京動物園飼養數十隻僅作為動物觀賞用。1985年底北京市牧工商總公司首次從法國伊薩公司引入1000隻珍珠雞雛雞,經育雛後采用小群散養,粗放的管理和飼養,產蛋期晚,產蛋量少,在泗上奶牛場飼養後改為種雞籠養。種母雞每籠2~3隻,種公雞一籠2隻,采用人工授精後,受精率提高到70~80,珍珠雞種雞籠養並人工授精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86~1985三年連續向廣州、南海、佛山、廣西等畜牧場推廣珍珠雞種雛,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以後由於市場銷路不暢,發生虧拫,泗上牛場不願再養,1990年已全部淘汰。1992年西郊農場畜禽公司,從法國又引入珍珠雞公母代1000套,每隻人民幣30元,飛幼雛)采用小籠飼養,人工授精,可產150枚蛋,種蛋4元一枚,種雛7~8元1隻,銷路尚好。
第三節肉鴿
鴿肉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和肉味鮮美的食品。鴿肉蛋白質含量為215%,超過兔、牛、雞、鴨、豬、羊等肉類,而脂肪含量僅為0.73,尤其乳鴿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著名的滋補品,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乳鴿的生產在港澳和廣東地區供不應求,北京發展較晚,近幾年才被高層次的消費者和賓館所認識。北京在1985~1989年先後發展20多個肉鴿場,規模每場飼養在500對以上,目前全市有肉種鴿約3萬對以上,1988年曾達到10萬對,1989年5萬對。1989年生產下降,到1990年2萬對,1991年2.5萬對,1992年3萬對。目前全市唯一國營最大的肉生產單位是長城肉鴿聯合有限公司,是1988年5月成立的,下屬有3個種鴿場:密雲場2000對,昌平場2000對,懷柔場2000對,目前全市僅能生產乳鴿6萬隻,目前全市年需乳鴿20萬隻,缺量從廣東運來。北京若能解決投資,有了周轉金,乳鴿仍會有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