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北京鴨的起源及品種形成
北京鴨是我國和世界著名的鴨種,曆史悠久。據推算至少有300年以上曆史。相傳明代(公元15世紀)燕王棣與建帝相爭,南京皇宮被焚,燕王棣遷都北京。當時從江、浙一帶調糧米(稱為漕米)進京,經大運河船運至北京,以供宮廷享用,每年從運河運輸的糧米款量很大,稱歲漕400萬石,在米糧起岸過程中落入河中數量不計其數,碼頭官吏把這些散落漕米作為飼料,飼養隨船帶來的江蘇金陵一帶的“白色麻鴨”(亦稱之謂白色湖鴨),這些鴨由官吏獨霸,經營養鴨業以謀巨利,後來逐漸失去控製,沿河農民隨之養鴨,經過長期的風土馴化和豐富的飼料條件以及水草散生的環境下,在運河一帶繁衍起來,並經過養鴨戶的累代自然選擇培育,而成為今日北京鴨的祖先。
關於北京鴨起源還有另一種說法,時期也在明代,相傳北京東郊潮白河一帶有一種小眼白鴨,俗稱(白河蒲鴨)或日“白蒲鴨”。當時該河水草叢生,魚蝦甚豐,在這種優越的自然環境飼料條件下,鴨體逐漸肥大,生產性能也日益提高,當地養鴨戶倍加喜愛,於是這些鴨開始進入良種的選育階段。
此後,統治階級為了宮廷達官顯貴們的享受方便,將北京東郊潮白河一帶的鴨群遷到北京西郊所謂京西“禦地”玉泉山一帶放養。京西稻穀豐盛,水源充沛,水草繁茂,魚蝦成群;再者玉泉山附近地處京北環山,冬季可禦西北寒風氣流侵襲,使這一地區在冬季形成日煦風暖的小氣候群,夏季又綠樹成蔭,泉水嚴冬不凍,酷暑涼爽,四季氣候適宜,成為鴨群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自然條件較之潮白河更為優越.加之勞動人民長期的精心培育和選種,使北京鴨的優良性狀和生產性能不斷提高,並一代一代的遺傳下來,而育成為今日的“北京鴨”良種。明代時候,養北京鴨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取鴨油做各式點心,鴨油點心別具風味.是其他油脂所難以比擬的,因此北京鴨一度有“北京油鴨”的稱號。
第二節北京鴨生產的興衰
幾百年來人民辛勤培育出來的北京鴨,今天已成為馳名世界的我國優良肉用品種,其特點為體質健壯,生長快,成熟早,肉質好,抗病力強,遺傳性強,適應於各種飼料和各種氣候條件,而且體型外貌十分美觀,實為鴨品種中的佼佼者。在培育北京鴨品種的過程中,還創造了人工填肥,人工換羽,調換種鴨,控製產蛋時間等科學技術,從而形成了一整套北京鴨飼養管理的豐富經驗。
在近百年內,北京鴨的數量雖然略有增加,但生產規模一直很小,多以鴨子房(即個體養鴨戶)的形式分布於玉泉山及湯山一帶,而後逐漸向蓮花池,朝陽門外,護城河等地發展(即向近郊區發展、並遍布於城區周圍。據調查,北京的鴨子房相襲有長達百年曆史。1926年北京養鴨戶有300多家,飼養種鴨約4500隻,每個飼養填鴨專業戶,每批飼養數百隻至千隻,規模不大。這在北京養鴨史上屬興盛時期之一。不久,英國商人開辦的和記洋行在天津設立北京鴨收購部,收購北京鴨,宰後冷藏運回英國,甚為暢銷,到1932年,便用貸款預購辦法,大量收購京、津兩地的北京鴨,此時為北京養鴨業在曆史上最盛時期。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後,民不聊生,飼料短缺,養鴨業衰退。據1942年統計,養鴨戶僅剩下47家,種鴨隻有1300隻左右。在民國統治的後期,北京養鴨業已處於奄奄一息的境界,到1948年,全市的填鴨生產還不到6000隻。
1949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政府積極扶植養鴨戶,北京鴨生產恢複很快,並逐漸將過去零星分散的個體養鴨戶組織起來,成立較大規模的集體養鴨場。農業合作化後,全市鴨場已全部改為集體所有製和全民所有製。當時比較著名的北京鴨場有蓮花池鴨場、圓明園鴨場、青龍橋鴨場,北京郊區各國營農場建立後相繼建成規模較大的養鴨場,每個大型養鴨場養父母代種鴨數千隻或萬隻以上,同時自繁自養填鴨數萬隻或十萬隻以上,分批交北京市食品公司大紅門屠宰廠冷凍分級包裝出口換彙,等外及殘次品,少部分不合格品作為市烤鴨或加工成食品。到1954年填鴨產量已由1949年的6000隻提高到1萬隻。
從1955~1965年11年中,北京鴨的增長速度更快,1965年突破了百萬隻大關,產量達到104.4萬隻。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在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填鴨產量下降,1968年降到515萬隻,1970年才又恢複到100隻,以後曆年均有所增加,尤其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鴨場的廣大幹部和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養鴨生產,1979年填鴨產量猛增到329萬隻,1980年達351萬多隻。1981~1985年也都維持在300多萬隻。進入80年代中後期,全國進入經濟發展,改革開放高潮,中外交流昌雖,外賓來華旅遊貿易逐年增加,北京烤鴨更為馳名,北京鴨的產量猛增,1988年銷售量達950.5萬隻,創曆史最高水平。
第三節北京鴨分布概況及烤鴨業
―、北京鴨在北京地區的分布
北京地區處於華北平原,氣候幹燥,年平均溫度為11~120,夏季持續高溫時間不長,冬季不過於嚴寒,非常適宜北京鴨的生長,但北京市郊區方圓幾百裏內的土質、水質、天然飼料和種類,以及局部地區的小氣候均有所不同,因此,過去有人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將北京鴨區劃為幾個不同的水係;
湯山水係
指北京北郊的湯山(即小湯山、溫泉一帶所繁殖的北京鴨。終年不凍冰,被稱為“暖河”,宜於北京鴨生活。清代末年以後,飼養北京鴨的日漸增加,大多經營“賣青”,即專營飼養種鴨,出售種蛋和雛鴨,一般不養填鴨,但自1961年湯山開辟為遊覽區後,養鴨戶轉營他業或遷移,這個水係的北京鴨便逐漸減少。
玉泉山水係
這條水係位於北京西郊,源於玉泉山的“天下第一泉”,此泉水質好,流量大,流經昆明湖(在頤和園內)向西北部各處流去,構成幾條河流,上遊自青龍橋向東南流去,經安河橋、武庫村、樹村、圓明園轉向北郊流去。中遊包括藍靛廠、海澱鎮、六郎莊、萬壽寺、紫竹院、白石橋、五塔寺,而於北京城的西北角入護城河。另一條支流由頤和園東牆外,流經西苑、一畝園、掛甲屯、海澱鎮、水磨村、七孔閘,再向北流去。在這些支流的沿途皆有養鴨場,是曆史上繁殖北京鴨最多的地區,目前養鴨數量仍然很多,種鴨和種蛋的品質甚佳。
蓮花池水係
這條水係的特點是既有動水,也有靜水。蓮花池位於北京西南,池水由東北角流出,經蓮花村、南蜂窩、木樓村、三統碑、大紅廟、甘石橋、小紅廟、白石橋、孟家橋等地。上遊有當時的西郊農場養鴨場,中遊菜戶營附近養鴨戶很多。在曆史上相當時期內,鴨的質量隻有這條水係能與玉泉山水係的鴨媲美。但近些年來由於工業汙染,城區的擴展,對水質影響很大,有的支流已無法利用天然水源養鴨,而改為人工水池養鴨,50年代初期著名的蓮花池種鴨場,由於新建北京新火車站占地,已遷至盧溝橋農場,改稱盧溝橋鴨場。4護城河水係此水係為環繞北京的護城河。接近城市銷費者,所以在曆史上養鴨也頗多,但解放前由於河道長期淤積和汙染,鴨的疾病較多,生長慢、個體小、產蛋少,所以,此水係的北京鴨蛋多用於製作鬆花蛋(皮蛋、而不適宜做種用。1949年以後汙水已填平,無水養鴨,原有養鴨戶有的改行,有的遷往郊外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