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藻池水係
魚藻池(後改名為金魚池)位於北京天壇牆外,分東西兩池塘,中間有許多小水池相通,兩池分別養鴨和紅色鯉魚,兩者均為供前清皇室禦膳房之用。放養鴨也以生長快,體大聞名。可惜這條水係的北京鴨在1949年以前因競爭不過紅色鯉魚,早已絕跡,解放後也已填平。
運河水係運河流經北京東便門外,清代時為江南,東北各地運糧來京之要道,並皆在東郊二間.東壩等地卸載,糧食散入河中甚多,沿河農民皆放鴨子於河中覓食,故有“竊河鴨”之稱。鴨的數量多,生長快,發育好,曾譽為北京鴨良種,40年末此水係的養鴨業已大為衰落,目前已消失。
二、北京鴨在全國和世界的分布
北京鴨在全國的分布很廣,除北京地區外,全國各地都有飼養,北到黑龍江,南到兩廣和台灣,西到西藏都遍布北京鴨的飼養。最早引入北京鴨的地區有天津、承德、內蒙等。目前飼養量較大的除北京外,還有上海、天津、廣州、廣西、沈陽等地。
北京鴨在世界的分布:據記載“北京鴨早在1873年由美國人運回美國,同年英國人又從美國將北京鴨種蛋引到英國。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輸入日本。1925年輸入蘇聯。1954年到1956年相繼引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朝鮮、印度尼西亞和越南。1968年引入非洲的坦桑尼亞。此外,古巴、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加拿大、阿富汗、埃及、澳大利亞和北歐的丹麥及挪威等國都飼養有北京鴨。東南亞的印度、76泰國、馬來西亞等國也養有少量的北京鴨。美國現在每年生產的1700萬隻肉鴨中幾乎全部是北京鴨。北京鴨以其生長快,肥育性能好和適應能力強而聞名於世。許多國家多以北京鴨的優良性狀來改良雜交當地鴨種,並取得了極佳的效果,故為各國養鴨者和消費者所喜愛,如英國著名的櫻桃穀鴨和澳大利亞的狄高鴨,它們在培育過程中都采用了北京鴨的血液;目前朝鮮的廣浦鴨就是用1956年從北京引進的北京鴨選育成的。
現在的英國櫻桃穀種鴨是英國早先采用了先進的遺傳育種技術利用北京鴨選育出的優良種鴨,而且已超過了目前北京鴨的肥育性能。80年代後期櫻桃穀鴨(公司)大量的進入我國北方地區,如河北香河縣香英鴨養殖加工有限公司引進英國櫻桃穀超級肉用種鴨和飼養技術及飼料配方,每年繁殖200萬隻,鴨舌,鴨腳,鴨絨等係列產品6000噸,還可加工羽製品6萬件,除部分鴨肉內銷外,其餘產品全部銷往海外,年創產值6000萬元(創彙758方美元),可為農民增加收入1600萬元。此外,經國家科委扶持河北青縣,河南潢川等3個地區建立年產百萬隻肉鴨加工聯合企業,這都是北京鴨血緣關係的發展結果。
三、北京鴨飼養技術和烤鴨技術傳出國外
北京鴨是馳名世界的鴨種,北京烤鴨是國際名貴食品,60年代左右我國派出了養鴨專家、技術工人、孵化技工、烤鴨師等,如陳耀春、趙希斌、許翥雲、常景佘、金光鈞、傅先強等先後去蒙古、古巴、阿爾巴尼亞、阿富汗以及非洲等國,去傳授北京鴨的飼養繁殖技術,全聚德烤鴨店也派出經驗豐富的老烤鴨技師,授助外國,獲得了好評。
四、北京烤鴨業
北京烤鴨不僅是我國獨一無二的烹調技術,也是世界食品請中美味佳肴,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相傳北京的烤鴨業起始於清代。但早在明代已有飼養肥鴨,取鴨油製作糕點,以供奉朝廷之說。至清代,更促進了烤鴨業的興起與發展。據記載北京烤鴨業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當時名為“北京掛爐烤鴨”,後簡稱為北京烤鴨。北京市前門外的“便宜坊和全聚德”兩家最著名的烤鴨店,就是在1869年和1901年先後開辦的。在十年動亂期間,曾改名為“北京烤鴨店”。北京烤鴨業近幾年又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和平門興建了全聚德烤鴨店大樓,麵積達1.5萬平方米。同時可接待2600位顧客。1993年5月份成立了中國北京全聚德烤鴨集團公司。北京大約有上百家大小不同類型的烤鴨店遍布北京城和郊區縣城。
第四節北京鴨的生態與生產性能
北京鴨羽毛潔美,體質健壯,肌肉豐滿,體軀碩大。體型一致,外貌十分美觀。公鴨體型呈長方形,母鴨由於生殖係統較發達,後軀膨大,全身羽毛豐滿,緊湊,色澤潔白,內層微帶乳黃色,初生雛鴨絨毛淺黃色,隨著日齡增長,由淺黃轉乳黃,30天後胎毛變白,60天後羽毛長齊。尾部羽毛純齊,微向上翹起。公鴨尾部有四根卷起的性羽,公鴨腳高粗,母鴨腳較粗短,腳健而有力,蹼大而厚,腳趾均為深橘紅色。
北京鴨對環境和飼料的適應能力很強,抗病力也很強,可終日生活於室外,母鴨在氣溫00左右產蛋狀況仍然很好,冬季可在冰水內蕩遊,但在30(3高溫時,對產蛋母鴨及填鴨有影響。北京鴨性情溫順,喜群居,安靜,膽小,遇有異聲怪響易泛群,影響產蛋和增重。
北京鴨的初生重為514克。後備種鴨150日齡的體重為2.75千克,180日齡將開產的體重為3.00~3.25千克。北京種鴨年平均產蛋180~200個,小群最高也有達到230~250個。
蛋平均重92.37克,蛋長徑62.5毫米,蛋短徑48.7毫米,蛋型指數1.28,蛋殼顏色;乳白色,表麵油光細致。性成熟期:一般為150~180日齡.據1092隻母鴨的個體測定,平均為166.1日齡,最早可在130日齡開產。公母鴨配種比例:一般為1:5~6,受精率一般85%~92%。出雛率:受精蛋出雛率為11.1%,入孵蛋出雛率為71.24。成活率:雛鴨90%~95%,中鴨及填鴨為95以上。北京填鴨的育肥近10餘年有很大的進展。原來小作坊傳統飼喂方法,雛鴨采用小米與綠豆,填鴨采用粗麵粉和玉米的劑子人工填喂,不但勞動強度大,速度慢,生產量少,而且填肥日齡長。50年代初期育成鴨(喂鴨)體重1.6千克以上開填12~15天以上,體重達到2.5~3千克,全程60~70天,而現在采用科學飼養,全價配合飼料,機械填鴨,雛鴨、育成鴨飼養期縮短1周,38日齡以上平均體重2千克即可開填,填鴨時間從原來2周縮短到1周,全程僅7周左右,體重即可達2.5~3.3千克,而且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較少,瘦肉顯得多些,烤出的填鴨外脆裏嫩,為群眾所喜愛。
第五節北京鴨的曆年研究和發展
一、50年代是以調查研究、科學地總結傳統生產技術和經驗為主
中國農科院畜牧所研究人員,寫出了《北京鴨詞養法》和《北京鴨豢養法》兩本書,全麵地總結了我國傳統的北京鴨飼養方法。《北京鴨研究》是50年代出版的一部內容比較全麵的北京鴨專著。作者趙希斌先生與學生聯合搞的試驗研究,評述了北京鴨的育成經過,表明我國北京鴨傳統飼養與國外科學飼養的差距,對於北京鴨生產技術提出改進意見。例如,用人工孵化,特別是電力孵化代替自然孵化,種鴨和雛鴨的飼料過去多用小米、綠豆、黑豆、玉米、高粱等原料,即改為粗磨的粉料,按學飼養給予日糧,並且添加礦物質和食鹽,大大的降低了成本,育雛設備建議分層籠養和地麵小圈飼養代替地麵囤簍育雛,強調設備和環境消毒的必要性。50年代處於公私合營,小作坊走向國營和公私合營較大規模飼養,機械壓杆填詞代替了人工劑子填喂方法,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