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豬良種繁育體係的建設(1 / 3)

第一節豬良種繁育體係發展概況及現狀

曆史上,北京郊區養豬沒有固定的品種,曾飼養過東北民豬、河北地區的土種豬,60~70年代引進過內江、榮昌、寧鄉、陸川、楓涇等品種脂肪型豬。從50年代中期開始,由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和雙橋、北郊農場聯合協作開始培育北京黑豬。

1963年成立豬的育種領導小組,重新製定了北京黑豬和北京花豬育種方案,經過20多年努力,1982年經農業部組織有關專家鑒定北京市培育出了自己的第一個品種北京黑豬。北京花豬的選育曾一度中斷,從80年代中期開始,對北京花豬的育種工作進一步加強,北京花豬生產性能不斷提高,培育出了北京地區第二個品種。

北京郊區在加強本地品種培育的同時,根據需要從國外也引進了一些優良品種。1956年至1976年,從法國、瑞士、英國、荷蘭引進了41頭長白豬,在市屬張喜莊良種場飼養,對改良北京郊區品種,實行經濟雜交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來,先後又從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了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豬、漢普夏豬、迪卡豬等品種瘦肉型豬,放在專門種豬場飼養,促進了北京市豬良種繁育體係的建設。

北京市隻有6個種豬場,飼養成年母豬700多頭,飼養培育的北京黑豬、北京花豬和長白豬、蘇白、高加索、巴克夏等品種。1978年全市召開種豬改良和豬人工授精工作會議,在豐台、大興、順義、昌平、通縣、房山、門頭溝由市投資新建了7座縣區種豬場,飼養種豬規模擴大了1000多頭。各縣區紛紛建立豬人工授精站,到1986年全市豬人工授精站(點)達到了126個,使良種繁育體係基礎設施得到加強。1987年以後,為與現代化規模養豬生產配套,對原有的種豬場進行了技術改造,新建了一批起點高、現代化的種豬場,初步建成了豬的良種繁育體係。

目前,全市有種豬場31個,可飼養成年母豬9(00頭。1992年底種豬場存欄豬72967頭,其中成年母豬7953頭。31個種豬場中有10個場魚負著長白、大白、杜洛克、迪卡、北京黑豬、北京花豬等15個品種(品係)的選育任務,有核心種豬群1500頭。全市有祖代種豬場和承擔飼養祖代豬任務的原種豬場29個,飼養祖代種豬8200頭,每年可向規模豬場提供父母代種豬4萬多頭,從數量上、質量上基本能滿足現代化規模養豬生產的需要。北京市養豬生產形成了市、縣兩級辦原種、祖代種豬場,鄉、村辦規模豬場生產商品瘦肉豬的三級良種繁育體係。根據科研單位、生產單位多年研究應用豬的不同品種雜交組合結果,確定了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豬生產“杜X長大”的雜交組合和用引進品種與北京黑豬、北京花豬進行二元或三元雜交生產商品豬,以及采用專門化品係配套生產商品瘦肉豬的良種配套體係。

第二節北京郊區飼養的主要品種

北京郊區飼養的豬的品種,經曆了由脂肪型向肉脂兼用型最後向瘦肉型品種的轉化,當前詞養的豬種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大白豬

大白豬又名大約克夏豬,於18世紀育成於英國,在世界各國分布較廣。許多國家將大白豬引入本國後,經過選育培育出本國的大白豬,因此大白豬品係很多,如有美國的美係大白豬、英國的英係、加拿大的加係大白豬等。我國早在本世紀初就引進過大白豬,50年代後又陸續引入,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本市80年代以來,先後從法國、加拿大引入了大白豬,在北京市發展瘦肉型肉豬生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體型外貌:大白豬毛色全白,頭頸較長,臉麵微凹,耳小直立,體軀長大,成年豬體長在170厘米左右,胸寬深,成年豬胸圍150厘米,體高90厘米,背腰稍呈弧型,四肢結實,後軀較寬,具有典型瘦肉型品種豬的體型。

生產性能:大白豬具有較好的適應性;繁殖性能較好,初產母豬窩產仔在10頭左右,經產母豬產仔11~12頭,60日齡仔豬個體重20千克;育肥豬有生長發育快、飼料利用率高、胴體瘦肉率高等特點,在正常飼養管理條件下,育肥豬150~160日齡體重可達到90千克,育肥期日增重700~800克,每增重1千克活重消耗飼料不高於3千克;一般平均背膘厚20毫米左右,瘦肉率58%~62%。

分布及應用狀況:大白豬在北京市分布很廣,每個縣區均有飼養,原種豬群和祖代豬群主要飼養在順義、昌平、通縣、房山、大興、朝陽、平穀、懷柔等縣區種豬場,純種豬飼養量4000多頭。由於大白豬配合力強,生產上多做父係與其它品種進行雜交。

80年代主要用大白豬做終端父本與長白豬、北京黑豬、北京花豬雜交一代母豬配套生產大長北商品豬,雜交效果很好。進入90年代後,由於人們對瘦肉型豬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現在有的祖代種豬場飼養大白豬母豬與長白公豬雜交,生產的雜交一代母豬出售給規模豬場,再用杜洛克公豬雜交配套生產商品豬。

二、長白豬

長白豬又名蘭德瑞斯,原產於丹麥,是世界上著名的優良瘦肉型品種,也是丹麥的國寶。早在1887年,丹麥人首先應用日德蘭半島土種母豬為當家品種和英國大白豬雜交,經選育培育出長白豬,而後又經過90多年的不斷科學育種,根據人們對豬肉質量的需求,使背腰厚度(脂肪)逐漸降低,肌肉漸趨發達,終於育成了今天的名貴瘦肉型豬種。

體型外貌:長白豬全身被毛白色,體型碩長,因此取名長白豬。長白豬頭小輕秀、顏麵平直,耳向前傾略下搭,體軀呈流線型,後軀肌肉豐滿。長白豬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品種豬一般多一節脊椎骨,兩根肋骨。成年種豬體長175厘米左右,胸圍150厘米,身高85~90厘米。

生產性能:長白豬有較好的繁殖性能,初產母豬產仔10頭左右,經產母豬平均窩產仔近12頭。在較好飼養管理條件下,160日齡商品豬體重可達90千克,育肥日增重750克左右,每增重1千克活重消費飼料3千克左右。長白豬胴體性狀很好,屠宰率72以上,平均背膘厚不超過20毫米,胴體瘦肉率60%以上。

由於丹麥長白豬遺傳性能穩定,用它改良地方品種提高瘦肉率效果顯著,因此許多國家采用丹麥長白豬和本國豬種雜交改良,培育出了自己的長白豬。我國60年代從英國、荷蘭、法國引進過長白豬,80年代又從丹麥、法國、加拿大等國家引進了長白豬,因此分布在我國的長白豬品係很多,長白豬在國內主要是用在與地方品種雜交,改良地方品種,提高瘦肉率。北京地區飼養的長白豬主要是丹麥係、加拿大係,飼養在昌平種豬場、雙橋農場管莊種豬場和朝陽種豬場,純種豬群500多頭。長白豬在北京郊區推廣應用麵很大,主要是用長白豬做父本與其他品種雜交生產雜交一代母豬,然後再與杜洛克或大白公豬雜交生產三元雜商品豬。目前,規模拜豬場飼養的種母豬大部分是長白豬雜交一代母豬。

三、杜洛克豬

杜洛克豬原產於美國東北部的紐約和新澤西洲,近幾年來大量輸入我國。杜洛克豬全身被毛為棕紅色,而且顏色有深有淺,但不摻有雜毛。敘較長直,耳中等大小,稍向前傾,耳尖微下垂,背腰向上呈弓型隆起,體質強健,迎肢粗壯,腿臀豐滿,性情溫順,生長發育快,成年公豬體重可達380千克,成年母豬可達300千克。杜洛克豬繁殖性能偏低,初產母豬窩產仔8~9頭,經產母豬平均窩產仔9~10頭。育肥性能較好,出生180日齡以內體重可達90千克,育肥期日增重700克左右,每增重1千克活重耗料3.2千克左右。杜洛克豬以瘦肉率高、適應性強著稱,瘦肉率在60以上,在世界各地分布較廣,是四大瘦肉型豬品種之一,杜洛克豬在國內、外都是用於做父係與其他品種雜交生產商品豬。北京郊區有杜洛克原種豬場一座,飼養成年母豬100頭。杜洛克豬在京郊養豬生產中主要作為終端父本應用。

四、漢普夏豬

漢普夏豬原產於美國肯塔基洲的布奧尼地區。

體型外貌:全身毛色除肩頸結合部和前腿為白色外,其他部位是黑毛,就像在前軀圍了一圈白帶。頭較小,嘴長而直。耳朵中等大小直立,身軀較長,四肢粗壯,肌肉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