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養豬生產發展的回顧(3 / 3)

隨著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養豬這項利潤小、風險大的飼養業逐漸被新興的效益明顯的工副業生產企業所替代,一些豬場紛紛解體,養豬生產已不再是農民家庭主要副業收入的來源,養豬在農民家庭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變得可有可無、加之新農村的建設,綠化美化列入日程,也使得農民家庭不再願意養豬。

1981~1984年全市養豬生產連續4年徘徊不前,維持在210~220萬頭。由於農民不願意養豬,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原有集體豬場所享受的扶持養豬政策被取消,國家收購生豬價格偏低,集體養豬生產效益下降,養豬生產開始萎縮。1985年全市商品豬降到不足200萬頭,1988年下降到174.8萬頭,集體豬場數1:由曆史上最高數量14070個下降到不足500個,國營、集體養豬比例也由過去的30%下降到不足13%。北京郊區養豬生產的下降和全國養豬生產發生了大的下滑,從外省、市調肉發生麵難,使首都市場豬肉供應再度出現緊張狀帛,1987年不得不恢複了憑票供應豬肉。發展現代化規模養豬,本市建立穩定的養豬生產基,保障首都市場豬肉基本數量的供應,已勢在必行。

第四節1988~1992年現代化規模養豬的興起

1987年市政府召開畜牧工作會議,決定發展現代化規模養豬,開始進行現代化規模養豬生產試點,製定了瘦肉豬收購標準和辦法,市政府下發了91號文件。1987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順義縣召開養豬現場會,陳希同市長在會上做了動員,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現代化規模養豬的有關方針政策,要求各縣區抓養豬生產要走現代化養雞之路,堅持國家、集體、個體一起上,通過適度規模經營,用3年至5年時間解決北京市民吃肉問題。市委、市政府下發了14號文件《關於進一步發展生豬生產的通知》,對發展生豬生產提出了具體要求,養豬生產寒實現從傳統的養豬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轉變,在飼料供應、建設資金、生豬收購等方麵對規模養豬給予扶持。

市政府成立了生豬生產領導小組,代表市委、市政府全權處理發展生豬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副市長黃超同誌任組長,市顧委主任王憲同誌任高級顧問、副組長,成員由各有關委、辦、局、總公司主要負責同誌參加。各縣區也成立了相應組織。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北京市畜牧局組織專門技術人員,對國內外現代化養豬技術進行了全麵分析,對國內起步較早的廣東省進行了考察,緊密結合北京郊區實際情況,製定了切實可行的《現代化規模養豬生產工藝設計方案》。

1988年根據北京市統一規劃,在郊區掀起了興建規模豬場的熱潮,經過幾年的努力,由市、縣(區)、建場單位共集資5億多元,建成了飼養成年母豬100頭、年產商品豬1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1034個(含種豬場),可飼養成年母豬1萬頭,年產商品豬能力200多萬頭。規模養豬一改百年來季節性生產的傳統養豬生產方式為常年產仔、常年生產、均衡上市的現代化養豬生產工藝,實行工廠化飼養方式,人工控製環境,實現了生豬生產的革命。同時也帶動了農民養豬,普及提高了科學養豬技術24的應用。現代化規模養豬推動了生豬生產的全麵發展,1991年全市商品豬發展到3302萬頭,規模豬場生產162萬頭,占41%;1992年全市養豬生產創曆史最高水平,生產商品豬365.3萬頭,規模豬場實現滿負荷生產,出售商品豬200.5萬頭,占全市商品豬量的54.9%,京郊養豬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