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頭成年母豬年提供商品豬:1992年北京郊區平均每頭成年母豬提供商品豬14.1頭,折合豬肉880多千克,比1978年提高7.4頭。平均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高於全市平均數的有朝陽18.5頭、海澱16.0頭、平穀16.0頭、石景山15.5頭、懷柔14.4頭、順義、大興都是14.2頭。
商品豬出欄日齡縮短:60年代以前農民養一頭肥豬時間要在一年半以上,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要在12個月左右,目前散養商品豬出欄日齡在8個月左右,規模豬場商品豬從出生到出售在180日齡以內,最短的不超過160天。
第二節豬肉產品質量提高和現代規模養豬基地的建成
一、豬肉產品質量提高
80年代初期以前,北京郊區飼養的豬種主要是南方脂肪型和脂肉兼用型品種及其雜交後代。從外省、市調入的肉是凍肉,豬肉質量很低,瘦肉少。8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豬肉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鮮瘦豬肉需要量越來越大。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北京市開始發展瘦肉豬生產,豬的品種從脂肪型、肉脂兼用型逐漸轉變為瘦肉型。瘦肉豬生產配套技術經過不斷研究開發,在生產中被廣泛應用,1992年北京郊區瘦肉型商品豬達到200.5萬頭,占全市商品豬的55%,這些豬全部調入市區供應首都市場,使市場豬肉及以豬肉為原料的副食品質量大為改觀。目前,市場上再也見不到被人們戲稱的“丹頂鶴”、“雪花膏”豬肉,取代的是鮮瘦豬肉。以豬肉為原料的食品質量和品種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改變了去豬肉製品中的老三樣(灌腸、小肚、豬頭肉、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中西兼有的近200多個品種的熟食製品,豐富了首都市場。
二、現代化規模養豬生產基地已經建成
北京郊區養豬生產經過6年多的努力,現在已由傳統的、分散的一家一戶、落後的季節性家庭業的生產方式發展成為生產工藝先進、技術設施完善配套、全年均衡生產的現代化養豬業。從良種繁育、飼養和飼料加工、獸藥生產和防疫到養豬生產設備的製造、商品豬屠宰加工等都實現了專業化生產,養豬生產總體水平和效率不斷提高。目前,全市有現代化規模豬場1034個,可飼養成年母豬15萬頭左右,年產商品豬能力220多萬頭。1992年規模豬場實現了滿負荷生產,生產商品瘦肉豬占調市商品豬量的81.5%,有效地保障了首都市場豬肉的供應,在京郊建成了穩定的現代化養豬生產基地。現代化規模養豬的發展帶動了農民家庭養豬生產水平的提高。大多數農民養豬采用了良種和配合飼料,科學養豬技術得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