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是人民生活中主要的副食品之一,養豬生產是畜牧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畜牧業和整個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養豬生產不僅是關係到人民生活的大事,也是關係到社會穩定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和中央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養豬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各級黨委和政府不斷加強對養豬生產的領導,製定了一係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全麵推廣應用先進的科學養豬技術,從事養豬業生產的廣大科技人員及職工幹部的艱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使北京郊區養豬生產迅速發展。
初步建成了穩定的生產基地,實現了由一家一戶的傳統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向專業化、工廠化、現代化的規模飼養的轉化。實現了從良種培育、飼養、飼料加工、獸醫防疫、加工銷售等專業化生產,提高了養豬生產水平和商品率及經濟效益,現代化規模養豬業已成為京郊經濟發展中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為增加和改善首都市場肉食供應,做出了貢獻。
第一節養豬產量增長和生產水平的提高
一、養豬生產數量大幅度增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多年來,北京市養豬生產數量有了大幅度增長,到1992年底,各項生產指標均創曆史最高水平。
生豬存欄:全市生豬存欄1992年底達到了26105萬頭,比解放初期的1949年增長了6.4倍,比1978年的248.35萬頭增長了8.3。其中成年母豬存欄2655萬頭。
出欄生豬:1992年全市出欄豬373.3萬頭,比1949年的19.8萬頭增長了17.8倍,比1978年的183.82萬頭增長了1.03倍;1992年豬肉總產量達到23萬多噸,自產豬肉全市人均占有量達22千克以上。
出售商品豬:1992年全市出售商品豬365.3萬頭,商品豬肉產量22.8萬噸,占出欄生豬的97.9,商品率大大提高。出售商品豬比1949年的12.1萬頭增長了212倍,比1978年的183.62萬頭增長了98,9。1992年平均每個農業人口提供商品豬93頭,折合豬肉2千克。
京郊養豬生產主要分布在順義、通縣、大興、平穀、朝陽、密雲、昌平等縣區,他們在全市出欄生豬中所占的比例分別是順義18.4、通縣14.2、大興9.2、平穀7.8、朝陽8.0、密雲7.8、昌平7.2。
二、養豬生產水平提高
生豬出欄率:解放初期北京郊區養豬生產水平很低,生豬出欄率在45左右,到1982年出欄率達到100.2%,1992年達到154.4,比1949年提髙了100多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出欄率高66個百分點。超過全市生豬出欄率平均數的縣區有通縣177.4%、順義173.3%、朝陽173.2%、石景山172.3%、海澱158.7%、昌平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