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大事紀年(三)(2 / 2)

9月北京市畜牧局主持的國家“七五”(1988~1990年)科技攻關項目“高產蛋雞配套係的選育”課題,於當年9月經國家驗收。經測定,北京白雞新的高產配套組合(300隻產蛋雞上籠)72周齡產蛋288.5個,總蛋重17.02千克;140日齡育成率92;產蛋期成活率88.6%;料蛋比2.33:1;白痢陽性率低於0.1,全麵完成攻關指標,名列第一。

12月全市建有5000隻以上規模雞場901個,常年飼養產蛋雞1200萬隻,個體戶養雞800多萬隻,1990年共生產雞蛋1.45億千克,按全市1200萬人口(包括流動人口100萬)計,人均占有20.4千克。

12月瘦肉豬係列工程達到竣工要求,完成投資8260萬元,使用外彙271萬美元。該項目利用國際、國內先進設備改造了一批豬舍、飼料廠、屠宰加工廠等,總麵積達8.9萬平方米。購置國際、國內先進成套設備、儀器785台(套、交付生產的固定資產達7685萬元。各子項目都完成或超過“項目”要求的生產和技術指標,其中瘦肉型商品豬達163萬餘頭。做母本用北京黑豬、花豬瘦肉率達53以上,飼料報酬1:3.5以下。

12月京郊現代化規模豬場全麵投產。1254個百頭母豬規模豬場(916個自然場)存欄77.6萬頭,是設計能力的58%,其中成年母豬12萬頭,基本達到設計規模。全年出售商品豬102萬頭達到設計的51,比1989年增加48萬頭。

12月全年生豬出欄280.97萬頭,為1985年的134.3%。

1991年

北京市雞蛋生產繼續增長,1991年產蛋達2.7億千克,其中:國營25%;集體36.7;個體38.30

1991年底成年產蛋母雞2442萬隻,人均22隻。1991年產蛋水平,全市平均隻產11.87千克,其中國營476萬隻,隻產14.22千克;集體750萬隻,隻產13.25千克;個體1074萬隻,隻產9.66千克。俸伯雞場27萬隻蛋雞隻年產蛋15.88千克。

北京市雞蛋生產已經供過於求,市場飽和,雞蛋銷往廣東、福建等省,估計占總產量20以上。

1991年肉雞產量2880萬隻,另有淘汰雞1317萬隻做肉雞上市,總計4197萬隻。此外,山東、河北肉雞一年內進入北京市場700多萬隻。肉雞總銷量約50.00萬隻。市民人均年占有量約4隻。

1991年10月由北京市畜牧局承辦第五屆全國家禽交易會在北京市亞運村五洲大酒店舉行,盛況空前。

1992年

3月發表鄧小平同誌南巡講話,掀開中國改革開放新的曆史篇章。新中國成立以來的43年,中國進入新的曆史討期。

10月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中國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製。1992年中國經濟

迅猛增長,全國一片欣欣向榮、熱氣騰騰。12月北京市放開肉、蛋、奶等市場價格。

1992年北京市畜牧業生產進一步增長。商品豬達350萬頭,比1991年增長10.60。雞蛋總產量28.6萬噸,比去年增加5.8,人均22.88千克。年末產蛋雞存欄2372萬隻。

市牧工商總公司6大雞場,經3年“1515”科技攻關,1992年近140萬隻蛋雞隻年產蛋達16.03千克,創造國內大群蛋雞高產新紀錄,獲北京市星火科技一等獎。生產肉雞2820萬隻,淘汰雞1350萬隻,與1991年持平。市場積壓產大於銷。肉鴨產量845萬隻,比去年增加15,產銷平衡。蛋用種雞存欄51.8萬隻,比1991年減15萬隻。肉用種雞存欄518萬隻,比1991年減39.4萬隻。生產肉牛7萬頭;肉羊60萬隻。畜牧業開始進入以價值規律為準則,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平等競爭優勝劣汰,使畜禽生產結構逐漸調節到較合理的狀態,同時通過競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優產品,不斷開拓市場,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參加本篇編寫的有賁春輝、任喆生、王馨珠、蘇雪梅、王大英。提供資料的有郝銘萱、孫玉梅、劉漢卿、李春鳳等同誌。在此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