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區存在布局不合理,市玫設施落後,商業、服務業網點不健全,多占地、占好地等問題。因此,要本著“控製範圍,提高質量,調整布局,節約土地”的原則,摘好城市規劃;劃定不同的立體建築區域,確定綠色隔壁帶,並控製其範圍。建成的區域內,統一興建各種市政設施,提倡合屬建樓,加快危房改造的建設,同時有計劃的新建、擴建公園和綠地,促進城市綠化美化。
(三)農村建設要以整頓村容、改革住房習慣為主
在80年代中期的“建房熱”中,北京農村建房占地多,土地浪費嚴重。
目前農村人均住房麵積和農民生活習慣向城市化轉變,對農村建房應提倡將平房改為樓房,嚴格控製農村宅基地占用耕地I對於鄉鎮企業發展,要合理布局,節約用地。同時,要搞好農村建設規劃,抓好街道、商業、企業、文化福利等建設和村容整頓。
(四)加快土地製度改革,逐步推行土地有償使用
對於違章占地和多征少用、浪費土地的,要課以重罰,使整個社會自覺地愛護和節約土地。
三、發展集約化經營,搞好科技興農,提高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一)土地集約化經營形式與規模,要與專業化商品基地建設緊密結合
“七五”期間,北京市依據自身科技水平較高,農村經濟實力強大,工、副業發展迅速等優越條件,在北京市建立了一批具有現代化水平的副食品生產基地,逐步推廣了土地適庋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農田基本建設、農業機械化和專業商品生產發展,使土地生產串明顯提高。土地集約化經營是與北京市人多地少,第二、三產業相對發達的情況相聯係的。經營方式與規模要與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相適宜,與農副產品商品生產建設相結合,不能搞“一刀切”。要逐步在全市形成一個以首都市場為中心,以交通幹線為輻射線,“中近郊區為菜、蛋、奶,平原郊區為糧、肉、魚,山區為林、果、畜,“呈環狀分布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布局和適度規模經營農場、專業戶(或聯合體)商品生產與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製並存的多種經營體製,以促進土地生產串和農產品商品率進一步提高。
(二)發展農村科技,建立健全社會化服務體係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科技是促進土地資源利用向深度廣度發展的有力措施。因此,強化“科技興農”意識,充分利用北京市強大的科技、經濟優勢,用生物技術和機械化武裝農業生產,將是提高北京市土地利用水平的關鍵。在發展科技中,首先應抓好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特別是縣、鄉兩級服務體係建設。建立健全包括農作物、林、果、畜、禽的良種繁育體係;飼料加工體係;畜禽防疫和農林植保體係;種、養機械服務、製造和農副產加工體係等四大社會化服務體係。采取有力措施和製定相應政策,鼓勵科技人員塗入第一線,支持中央、市級科研和文教單位科技人員到基層,做兼職工程師或星期日工程師。積極推廣高產栽培(飼養)、節水農業等行之有效的先進技術,研究綜合生態型土地利用方式,發展庭院經濟,把擴大機械化作業麵積與繼承我國優良的精耕細作傳統緊密結合,為北京市土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四、以社會主義大農業、大流通思想正確處理糧食與副食品生產關係
(一)合理協調糧、菜、經濟作物用地結構
北京市人多耕地少,糧食僅能滿足農民自養需要,提供部分飼料用糧和優質糧。在此前食與副食品生產關係,實行“不放鬆糧食生產,努力發展副食品商品”方針。在耕地利用結提下,擺正糧構上,根據市場的需要和流通趨勢,適當壓縮爪、菜地麵積,努力建設現代化生產基地,做到“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在城市副食品供應和生產上,應樹立商品大流通思想,通過共建基地,購銷合同等多種聯合加以解決。同時,利用北京市經濟、科技優勢,將農副產品打向全國,做到農副產品雙向流通,供銷平衡。
(二)改善生產條件,努力提高耕地生產率
北京市耕地有限,又無多少可供開墾的後備資源。既要搞好大量的副食品生產,又要解決農民吃飯問題,就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生產條件。當前首先要抓好耕地園田化建設和擴大噴灌麵積。據調查,實行噴灌不僅有利於農業機械化實行。同時,由於田間哇埂減少,可使耕地實際利用率提高10~15外,農作物噸糧耗水量也減少40%左右,是一項增產節水的重大措施。同時,結合土地平整,搞好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包括秸杆還田),改善土壤物化結構。積極推廣規格化種椬、地膜覆蓋、生物防治等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學技術,使農產品產量有一個較大幅度提高。
五、加強土地後備資源開發,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農業用地利用率和利用程度
(一)改造中、低產田,挖掘土地增產替力
十年來,北京市糧食生產連年獲得好收成,取得很大成績。但地域間、地塊間單產水平差距很大,中、低產田占有很大比重。如將中產田單產提高到現在高產田水平,將低產田提高到現在中產田水平,就可大輻度增產糧食,潛力很大。中、低產田分布麵廣,限製因素各不相同,改造治理方法也不盡相同。其中通縣、大興的東南部,中、低產田主要集中在窪澇堿地,低窪易澇、肥力偏低是其主要限製因素。今後應開展以灌排為中心的水利建設,搞好現有水利工程的維修和配套。同時,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實行糧肥間作,以培肥地力;山麓平原與衝積平原交接地帶的粘性土壤地,是北京市中、低產田另一個較為集中的地帶,土壤粘重,逋透性差是其主要限製因素,應采取平整土地、增施有機肥(包括秸杆還田)、手段改善生產條件,改善土壤物化結構。低產田則主要集中在山區旱地,山陡土薄,無灌溉條件是其主要限製因素。主要要搞好梯田建設,推廣覆蓋、鎮壓、堰田等行之有效的抗旱保墒措施。在有條件的地方要搞好水利建設、擴大水澆地麵積。對於那些坡庋大、產量低,不宜耕作的農田,應退耕還林、還果。當前,中、低產田改造的重點是那些投資少、見效快的平原中產田和中產地區。中低產田改造應與園田化建設緊密結合。
(二)開發土地後備資源,擴大衣業用地麵積
目前全市有部分後備土地資源可以開發利用,其分布是:延慶縣宜農荒地較多,可作為農地重點開發區;大興沙荒地麵積較大,可開發為林果用地。另外,平原區因溝渠、路網零亂,村邊地頭零散小塊的廢棄地、摞荒地也應作為土地後備資源的開發重點,結合平原園田化,在林田渠路綜合治理中盡快加以開發。據順義縣土地調查:近十年,通過平整地、小塊並大塊和發展噴灌,使耕地中非耕係數下降了5~10%。僅此一項就使實際種植麵積增加約0.3萬公頃(5萬畝),比十年耕地實際減少量約多2萬畝。
(三)增加衣業投入,扶植土地資源開發
農業土地資源開發涉及麵廣,所需各種投入甚大,隻靠農業自身積累很難實現。因此,應實行向農業傾斜政策,加大農業投入,增加農業開發後勁。建議在財政上適當增加農業投資,發放土地開發治理低息(或無息)貸款,對土地發給予財政補貼或獎勵,並做到專款專用,支持的重點是那些具有明顯社會和生態效益的項目。另外,本著“讓利於農”的原則,合理調整工農產品比價,逐步減少不必要的補貼(包括對城市居民副食品價格補貼),變補貼款為土地資源開發投資,促進土地資源開發水平的提高。在保護性生態環境建設上,要本著“誰受益誰出錢,誰汙染誰治理”原則,廣泛籌措社會資金,如增收水源保護費,汙染治理費等。同時改變“行政調水,無償保水”的做法,把用水和保水納入經濟管理。並建議在密雲水庫所在縣建立水源保護特區,實行有利於水源保護的特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