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對策(3 / 3)

六、合理開發山地資源,發展山區經濟,建設綠色生態保護帶

山地是北京市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市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因此,合理開發利用山地資源,促進山區發展,將對北京市全麵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建設第一,利用要二”原則,加速山區基本建設

與平原比較,山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交通不便,開發難度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因此,山區土地資源開發應堅持“建設第一,利用第二”的原則。首先搞好以保護生態,減輕自然災害為目的的喬、灌、草結合,工程治理與生物治理結合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努力提高山地植被覆蓋度和森林覆蓋率,為山區農業向以林果為主,林、牧、果、藥、雜多種經營奠定物質基礎。鑒於山區經濟落後,林業發展又主要是生態效益,而經濟效益緩慢等客觀實際,北京應充分利用自身的強大經濟實力,在經濟、技術、財物力等方麵予以支持。

(二)山區林業發展應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對重點,以綠化山區、美化首都為目標土地坡陡土薄,植被狀況差,水土流失嚴重。據調查,水土流失麵積約占山地總麵積75%,最大侵蝕模數達333噸/km2年。水土流失造成山區洪旱災害頻繁,水庫淤積,並直接影響著城市生活、生產用水。官廳水庫就是因為上遊水土流失嚴量,造成庫容麵積減少1/4以上,庫容量減少近一半。而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有力措施。

北京是全國人民響往之地,是中國的“櫥窗”,低山區旅遊景點集中,其環境好壞影響麵極大。為保護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美化首都,山區林業發展應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為重點,並依據自然條件發展板茱、杏等經濟林’做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林業建設要搞好總體規劃和合理布局,最終在全市形成:“市區路樹、花園、草坪結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平原搞好四旁綠化,林、田、路、渠綜合治理,實現園田化;山前地帶營林與園林結合,自然景觀與人工綠化結合,實現綠化美化;低中山喬、灌、草結合,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與經濟林結合,實現立體農業多種經營”的不同地域林地布局和兼顧多種效益的林地結構。

(三)果囷發展應由以擴大麵積為主,轉向以經營管理為主,努力提高生產率

十年來,北京市果園發展很快,共增長68.2%,形成建園後第二個發展高峰期。現在山前丘陵山麓地帶,各具特色,不同果品的果園優勢區已初具規模。當前存在的問題是:幼令果樹比重大,部分果園規格不高,缺乏管理,單產水平低。有部分老果園樹辟老化,需要更新(特別是梨、柿);缺株斷棵、小老樹的低產果園占有一定比例。根據現果園生產狀況和宜果地後備資源情況,北京市果園發展應由以擴大麵積為主,轉向以管理為主,除丘陵山區部分不宜農耕地可退耕還果外,不宜再擴大麵積,特別是利用條件較好的基本農田改建果園現象,應堅決製止。

(四)正確處理林、牧關係,改革飼養方式,促進山區畜牧業發展

長期以來,山區畜牧業基本處於自然放牧狀態,管理粗放,生產水平低,並造成山場破壞,草地載畜能力減低,不同程度存在著林牧矛盾。山區畜牧業發展應本著“林牧結合,以牧促林”的原則,從飼草、飼養兩個方麵加以解決。現飼草方麵,一是充分利用山間階地、荒草地、林間隙地等栽種優質牧草,建設人工草場,擺脫“靠天養畜”的被動局麵;二是充分利用樹葉、作物秸杆等農林作物副產品,使山區畜牧業建立在豐富的飼草資源基礎上。最終形成“飼草畜產肥料農林產考飼草”的良性生態循環體係,並結合水源保護,建設和發展無化學汙染的“無公害”副食品生產。現飼養方式上,首先要改放牧為主和各戶散養的經營方式為以小型畜牧場、以飼養為主飼牧結合的經營方式;並通過推廣良種、改善飼養環境(如建立暖棚)、科學詞養等手段,加速畜禽周轉。提高當年羔羊育肥、肉牛早期育肥或異地育肥,盡量減低枯草期存欄量,改變“春飽、夏肥、秋瘦,冬死”的狀況,以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

(五)發展立體衣業,發展多種經營

山區立地條件複雜,在近距離內往往出現適宜多種生物的自然環境。因此,因地製宣發展立體農業,實現多種經營是山區經濟的主要途徑,如利用梯田坎階栽植桑樹,發展養蠶;利用荊條發展編織和養蜂,利用野生動植物和多種自然條件發展藥材等。以促進山區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實現以林為主的立體農業和林、畜、蠶、果、藥、雜多種經營。

(六)采取多種扶貧政策,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山區受多種條件限製,商品經濟不發達,加上大城市有目的支援山區不夠,經濟落後狀況仍然明顯,從長遠利益看,太行山、燕山山區是北京市平原和城市的生態保護區和水源基地,應給予足夠重視。在大力調整山區用地和生產結構過程中,使其逐步向以林果為主方向發展。對於那些人口稀少的深山區,可建立以保護生態,搞好小流域治理為主的林業專業戶、專業村,實行以工代賑,把扶貧款、造林款、土地資源開發款等統一使用發展山區建設。同時,搞好交通建設,采取“借地生財”、“借力生財”等方法,協助山區發展工、副業,為山區開發積累資金,創造條件。

七、人口控製

重點應放在城市人口的機械增長上。誠市人口增長迅速,給土地造成的壓力,直接影響著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開發,必須嚴格控製。十年來,全市總人口增加20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增長123.6萬人,占62%。在非農人口增長中,又以城區增長速度最快,據有關部門調查,1985~1988年的4年中,北京市城區非農人口平均每年以12萬人的速度增長。其中自然增長2.6萬人,占21.7%;外省市調入3.1萬人,占25.8%;郊區向心性動6.3萬人,占52.5%;人口的機械增長占非農業人口增長的3/4以上。因此,北京市人口控製不僅要搞好計劃生育,更重要的是在政策上、措施上控製人口向心性流動所造成的機械增長。除在政治上、經濟上采取鼓勵國家工作人員等在郊區工作的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搞好農村和小城鎮的文化、福利事業,縮小城鄉差別,特別是搞好衛星城和縣城建設,使其成為大城市工業、人口外遷,緩解人口向大城市流動的次級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