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對策(1 / 3)

第一節 土地利用限製因素及存在問題

一、土地資源進少質茇,後備資源緊缺

北京市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土地利用發展一直以城市為中心,在長期的曆史進程屮,形成了大城市小郊區的格局。為保證首都各項職能的發揮和市場的供應,建國後,曾五次擴大行政區域,土地總麵積從1949年的70700公頃,擴大到1992年的1642720公頃。但是,若按人口平均計算,則土地麵積十分有限,人均占地麵積為0.15公頃(2.27宙),僅相當全國人均占地麵積的18%,而且,北京山區多平原少,耕地麵積更小。加之人口不斷增加,非農逑設用地逐年擴大,耕地連年減少。人口與耕地的這種逆向發展,使土地的承載壓力日益加大。為滿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對農副產品的要求,耕地基本處於滿(超)負荷運轉,人地之間、供需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此外,由於北京市開發曆史悠久,絕大部分土地已被開發利用,農用後備土地資源緊缺。有限的土地資源與日益增加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將嚴重製約著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生產建設的發展。

二、水資源緊缺,是農業土地利用結構調整和生產率提島的主要限製因素

北京市是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及全國人均的1/3,1960~1989年,全市年均可供水量平水年、偏估年和枯水年分別為45.01億立方米、37.83億立方米、31.46億立方米。近十年來,北京市可利用水資源年趨減少,密雲、宮廳兩大地表水源基地,80年代年均可供水量僅11.01億立方米,僅為60年代年均供水量24.78億立方米的44%。地下水過庋超采,水位普遍下降,80年代以來,每年開采量為26~27億立方米,超過30年來平均可采量1.5~2.5億立方米,僅1971~1980年就虧損21.02億立方米。1989年,全市總用水量40.46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用水5.7億立方米,人均2仍升/日;工業用水8,75億立方米,比1980年減少2.42億立方米;農村用水量由1980年的31.9億立方米減少到1989年的23.6億立方米,其中,農作物灌溉用水由30.7億立方米降到19.73億立方米,工農業用水量都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今後隨著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農業用水將受到嚴重影響,也必然影響到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和發展程度的提高。

三、土地管理機製不完善,土地利用缺乏全麵規劃

近十年來,北京市的土地管理已顯著加強,但和日益發展的城市、工農業建設相比,機製仍不夠健全,不夠完苒,以國家土地管理部門為主的統一管理的權威性尚未形成,地的利用也缺乏全麵的規劃,浪費現象較重。例如,農忖房屋結構不合現,建房占地過多,致使農襯居民點占地麵積迅速增加。十年來,農村居民點用地共增加0.61萬公頃(0.15萬畝),占城鄉建設用地增加總量的1/3。在國家征用土地中,也存在浪費現象,據典型調查,1989年僅朝陽、豐台兩區就有征而未用土地257公頃(3855畝),其中耕地196公頃(2940畝)。鄉鎮企業的發展,也存在分部零散,布局不合理的現象,這些情況,都影響著土地的合理和充分利用。

四、農田基本建設不能適應商品生產發展的需要

改造農用土地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要把現有耕地建設成為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十年來,農田基本建設巳取得很大成績,一批有特色商品生產基地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程度。但是目前土地生產能力與人民生活需要相比,與發展商品生產需要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高標準的旱澇保收農田麵積仍顯不足。灌溉方式同水源短缺的形勢不能完全適應。耕地中有機肥料缺乏,也直接影響到土壤理化性狀的改善。同時,曲於科技成果轉移,化為生產力的進程,還明顯落後於農業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耑要,從而使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速庋受到一定影響。

五、山區建設緩慢,經濟相對落後

山地是土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受自然、社會、曆史等多因素影響,北京市山區經濟相對比較落後,而且差距有逐漸加大的趨勢。山區經濟的落後,除受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等因素的製約外,土地資源利用的不充分,資源優勢未能充分發揮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結構調整上,未能充分認識山地自然條件的複雜性和利用方向上的多樣性,沒有充分做到因地製宜,綜合利用和綜合開發。二是對山區建設缺乏具體方案和政策保證。三是山區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科技進步速度較慢。另外,山區交通的不便,商品經濟的不發達等也是造成山區發展緩慢的直接因素。

第二節 土地合理開發利用的對策與措施

一、認清市情,重視土地,加強管理,搞好規劃

北京市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原少,土地資源有限。並且隨著人口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和對農副產品需求量日益增多,對土地的壓力也隨之加大,人地矛盾日趨激化。針對這一市情,必須十分重視土地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加強土地管理,協調人地關係。

(一)加理宣傳,依法管地

要在全市範圍內大力開展有關土地、土地管理法的宣傳教育,使全市人民都充分認識北京土地資源緊缺的嚴峻性,亂占、浪費土地的危害性,提高保護土地資源的自覺性。認真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針,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北京市的實施辦法,做到有法必依,依法管地。

(二)搞好詳查,描清家底

要充分利用本市科技力量雄厚,技術手段先進的優勢,組織測繪、計劃、土地、農林、城建等部門,在市政府領導下,開展統一的全麵細致的綜合性土地詳查,摸清北京市各類土地資源數量、質量、利用、潛力、分布及權屬等情況,統一全市各項土地資源數據。並在此基誠上,利用一叻先進科學技術和手段,搞好土地資源動態監測。為土地管理、利用和決策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三)製定規劃,確定最佳土地開發方案

在調查研究基礎上,要依據本市性質、功能,製定全市土地利用總體開發方案,從宏觀上控製土地開發利用方向和布局,做到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當前,要依據人口與社會發展,盡快確定耕地最低保有麵積和近期。(2000年前)耕地減少控製麵積,做到愛護土地,保護耕地,建立永久性農田,並逐級落實到具體地塊,從法律上保護基本農田不受侵占。

二、城鄉建設要從節約土地.控製規模出發,搞好全麵規劃和合理布%

(一)城區建設應在總體規劃指導下,實現內部各瑣用地合理化和配套化,逋成具有古都風貌環堉優美的現代化城市

搞好舊城改造,合理調整人口和工業布局,有計劃地遷出汙染擾民嚴重的企業。在建築風格上,要保留、繼承和發揚北京的古都風貌。

(二)規劃市區預設要做到布局和規模合理,控製其範圍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