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等地:麵積很小,隻有2.86萬公頃(42.83萬畝),占全市總上地麵積的1.74%。土地質量極差,限製強度達6級,主要包括流動沙丘、礫質河灘地、砂礫質平緩地、裸岩低山等土地類型,土少石多,質地極粗,坡度陡哨,嚴重限製了農、林、牧業的發展,一般很難利用或不能利用。但經過封山、封灘育草,固定沙丘,墊土等措施,也可改造利用。
土地質量的優劣有很強的地域性分布規律。一、二、三等地以朝陽、海澱、豐台、順義等近郊區縣的麵積最大;四、五、六等地以門頭溝、密雲、懷柔、延慶、房山等遠郊區縣所占麵積最大,平穀、昌平、通縣、大興等縣次之,約占全縣麵積的一半左右。這種山區與平原、近郊與遠郊,以及區縣之間土地質量的極不平衡性,決定了全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利用程度(係數)。從全市情況看,一、二、三等地的麵積占土地麵積的35.26%,四、五、六等地則占60.54%。全市三、四、五等地的麵積分布廣,占總土地麵積的62.24%,因此,從總體上看,全市的土地資源質量屬於中等水平。
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除受自然資源條件的製約外,人口多,人地矛盾尖說,農業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差,農業現代化管理水平輕低,開發資金短缺,政策措施不配套,對資源的合理開發缺乏有效地保護,致使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等諸多因素也在直接影響和限製著土地資源潛力的開發。從北京的社會條件來看,對於農業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至少有五方麵的優越條件和便利因素:①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作為首都,北京的農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與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對農業的投入逐漸傾斜,這是開發農業土地資源的基本保證。②郊區的領導與廣大農民對農業開發的積極性很高,並且努力摸索進行廣度開發、深度幵發、係列開發與綜合開發的途徑。③科技力量雄厚,勞動力資源豐富,為開發農業資源潛力奠定了科技和人力基礎。④物質基礎逐步壯大。全市農機總動力1990年達416.2萬千瓦,機耕麵積31.48萬公頃(472.2萬畝),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上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農用的化肥、農藥、地膜的數量和品種也有很大增加;全市每畝耕地平均化肥使用量為302噸(折合標準化肥量)。這些都為開發農業奠定了較好的物質基礎。⑤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市場十分廣闊,農產品的流通渠道進一步放開,可以充分發揮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輻射作用,這是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有利的條件。當然,由於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不盡完善,尚未實現分層次的有機結合和產前、產中、產後的係列化服務,致使技術措施不夠協調,基礎設施不夠配套完整,加之規劃、管理水平較低,尚不能充分發揮綜合增產的效益,單一措施的結構也不夠規範等,影響了農業土地的綜合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但從另一個方麵講,這也是農業區域開發的巨大潛力之所在。
綜上所述,這些自然和社會的背景條件使北京市農業資源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並對上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方向與格局產生深刻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城鄉用地各具特色的環狀土地利用現狀特征。這是北京市土地開發利用不容忽視的特點。
第二節 農業土地資源潛力分析
在弄清土地資頮類型一一土地利用現狀係統的基礎上,進行土地資源的農業適宜類判斷和潛力分祈,為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設想提供科學的依據。
一、農業生產潛力同自然環境條件的關係
農業生產是包含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的有機整體,一方麵受著光、熱、水,土、氣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另一方麵也存在著一係列的人類勞動活動,並通過這些活動,改變和調節生物及其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因此自然環境條件的地域差異和時間季節上的變化強烈地影響著農業生產,使農業土地利用和農業生產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即空間性與時間性)。
(一)光熱條件與衣業工地利用潛力
農業生產的許多措施都在於因地製宜地合理利用光熱條件,減輕某些不利影響,以充分發揮光熱資源的潛力,做到適地適用。
北京光熱資源比較豐富。從總體來看,北京地區位於種植製度由1年一熟製向1年兩熟製過波的地帶,但在全市範圍內同時存在著1年一熟、2年三熟和1年兩熟的種植形式,這主要是由於地貌的複雜性導致熱量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所造成的。北京地處曖溫帶,南北緯度間相差1°37′,可引起年均溫0.23℃的差異;境內高程影響年均溫可相差10℃,平原與山區過渡地帶,海拔每升高100米,積溫均減少155℃。因此表現出北京農業土地利用的水平地帶性及垂直分異性。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南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為北京的主要農耕區,尤其是山前的廣大平原區,≥0℃活動積溫大於4500℃,其中石景山、昌平、懷柔、房山山前暖區活動積溫大於4600℃,80%保證串在4480℃以上,無霜期200天左右,是北京熱量資源最豐富的區域,接近1年兩熟製(平播)所需積溫的下限指標。而廣闊平原東南部的通縣、大興一帶,要較上述地區少50~100℃積溫,種植製度上為穩定的2年三熟製區。
海拔低於500米的淺山丘陵區,≥0℃積溫為3900~4500℃,80%保證率為3800~4400℃,因而利用上為糧果區;長城以北海拔高於500米以上的山醫,無霜期不足150天,≥0℃積溫的80%保證率低幹3700℃,百花山、東靈山、海坨山等深山區熱量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減少,積溫在3000℃以下,是北京地區積溫最少的區域,所以農用土地麵積小,大部分為果木適宜區,是發展林業,涵養水源的重要地帶。
(二)降水條件與衣業土地生產潛力
水是農作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和主要限製因素之一。北京降水集中在夏半年,占年雨量的90%以上,這種年內降水量的不均勻分布是造成北京旱撈交替的氣候背景,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降水變率大。降水強度(即單位時間內的降水量)也直接影響農業利用的有效性。北京地區用水緊張,偏枯和枯水年難以調節,地下水開采過量,水位連年下降。可利用水總量70%的保證率為40.31億立方米。從土地利用角度來看,北京的農業土地主要祺灌溉方式保證農業生產,因而農業土地的生產潛力的發揮與降水、灌溉條件的優劣直接相關聯:
(三)土壞養分狀況與衣業土地生產潛力
北京郊區具有障礙因素的土壤較多,平原區砂、漏、漬、濕、鹽、堿、蝕、粘等土壤共計29.33萬公頃(440萬畝),占平地土壤麵積的45.7%。山地薄土層的土地約34.87萬公頃(523萬畝),裸露地麵積達5.13萬公頃(77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