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農業土地資源潛力分析(一)(1 / 3)

科學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不僅對農村經濟建設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而且對打都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麵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應當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現狀及其潛力作出客觀而科學的評價,才能遵循土地資源係統的規律性,按照因地製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原則,為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第一節 農業土地資源開發條件評價

一、自然條件評價

北京的地理環境總特征主要反映在地貌的基本輪廓上。北京的地貌是由西部、北部山地和東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組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起伏直接影響農林牧用地的分布,排灌係統的布置和難易程度,並為農林牧業的綜合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地貌基礎。山區多層性的地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它自然要素的水平和垂直分異,為農林牧生產提供了分層布局的可能性。地麵坡度複雜,農業利用的坡度麵積較大,構成影響機械化、水利化和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直接關係到農林牧用地的合理配置,從而成為評價土地資源等級的重要因子。

北京市土地地麵坡度按農業綜合自然區劃可分為六級,其中以小於3°的麵積最大,占全市麵積的43.5%,這樣的土地適合機耕和灌溉,一般不發生明顯侵蝕,適宜發展農業生產。坡度3°~7°的土地產生輕度麵蝕、片蝕或形成少量紋溝和淺溝,易於平整,可修築寬梯田,較易發展農業生產。坡度7°~15°的土地,表土有明顯流失現象,衝溝發育,可修築水平梯田,宜發展果樹生產。小於15°的坡度麵積共占全市麵積的58.58%,再加上15°~25°土地中可墾殖和宜林果的麵積,可供農業利用的坡度麵積達到以上。由此可見,北京市農業利用的地形坡度條件是較好的。中山,也有海拔400~800米的低山,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和東南部平原。北京這些複雜多樣的地貌類型,製約著光、熱、水條件的再分配及地麵物質的遷移過程,影響著生態係統的演替與自然資源的分布,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土地利用方向、結構、布局和改造措施,為農業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地貌條件。

二、社會條件評價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及對外窗口,也是重要的經濟和交通中心,人口稠密,經濟技術條件優越,一方麵表現為勞動生產率,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業生產的商品化程度都很高,又有高科技、高層次教育支持,農業開發的條件十分優越;另一方麵,城鄉建設與農業用地矛盾突出,地區的差異十分顯著。北京的農業處於“大城市、小郊區”的背景下,農業土地的利用與發展受到特殊的限製,農業土地的利用目的與方向也受很大影響。

三、農業土地汗發條件的評價

北京市整個土地結構概括為四分平原、半分溝穀、一分丘陵、四分半山地。平原區地勢平坦,土地質量較好,,適宜性較廣;水資源較豐富,熱量充足,雨熱同季,水、土、熱配合較協調,80%以上已實現水利化、機械化,可以建設糧食、蔬菜、瓜果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山區土地類型複雜多樣,土地資源較豐宮。中山地區山高坡陡,土層較厚,氣候涼濕,地廣人稀,人為破壞較輕,適合發展林業生產。同時中山多呈北東方向,阻擋南北冷暖氣流流動,可以形成兩道天然屏障,有增溫增雨作用,對平原區的種植業生產甚為有利。而且,中山區又是許多一級河流的發源地,發展林業,涵養水源可減少水土流失和水庫區淤積,對城鄉人民生產與生活都有著重要作用和密切關係。低山地區山場廣闊,坡度較陡,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薄,水源缺乏,植被稀疏,但河穀地區土層較厚,水源與水能條件較好,果樹資源豐富,通過封山育草、育灌,陰坡以造林為主,河穀以糧果為主,也可改善生態環境,適宜建立牧業基地。丘陵崗台地及山前洪積扇地勢起伏,坡度較小,土層較厚,熱量較充足,適於發展糧果生產,具備建立果品生產基地的良好條件。此外,山區的野生經濟植物資源豐富,經過合理培育和開發,能更好地發揮多種效益。因此,山區的生態係統複雜,類型多樣,十分適合農業的綜合發展。

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可將平原劃為宜農地;丘陵、崗地、河穀為宜果、糧、牧綜合發展地;山地為宜林地。據有關研究,依照土地類型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通過綜合分折和主導因素分析,北京市土地資頮的質量共分為8等18級。

一等地:分三級,麵積17.73萬公頃(265.98萬畝),約占全市土地麵積的10.8%。該類土地質量好,適宜性廣,生產潛力大。主要分布在衝、洪積平原上,地形平坦,水利排灌良好,土層深厚,土體構型多壤質土型,肥力較高,一般無旱、澇、鹽、堿、砂等限製性因素。土地的熟化程度較高,具有較高的土地生產能力,為高產穩產農田。現多為糧食耕地及瓜菜地。

二等地:分兩級,麵枳14.64萬公頃。(219.54萬畝),約占全市土地麵積的8.91%。該類土地質量較好,土地利用的適宜性較廣,生產潛力較大。主要分布在衝、洪積平原上。地形雖較平坦,但局部低窪易澇,部分地勢高易旱。因此有強度1級的旱、澇、砂、薑等限製性因柰,一般通過防旱排澇和培肥地力等措施,仍為高產田。

三等地:分三級,麵積22.55方公頃(383.30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麵積的15.65%。土地質量一般,地勢略有起伏,主要分布在衝積與洪衝積平厚、洪積扇與崗台地上,較易發生旱、澇及鹽漬化。土地肥力水平一般,生產能力中等,對農業生產有一定的限製。其利用在低濕窪地以種植水稻或稻麥輪作、水稻旱種為宜;部分崗台地則可發展果樹。

四等地:分三級,麵積28.82萬公頃(432.26萬畝),約占全市總土地麵積的17.54%。土地質量較差,土地類型多樣,主要分布在河灘與堤外窪地、衝積平原、洪衝積平原、丘陵、崗台地、淺低山和山區有土溝穀上。由於此類土地限製性因素較多,如坡度較大、水土流失較嚴重、土層中厚;土體構型差、偏砂、漏水漏肥、易風蝕;低窪易撈,易鹽化等,所以土地的適宜性較窄,生產能力較低。其利用方向:砂性土地以發展油料、瓜果為主;鹽湞化土.地可通過改良種植水稻或牧草;丘陵崗台地、淺低山和溝穀地則宜發展糧朵林業。

五等地:麵積49.28萬公頃(739.22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麵積的30%。上地質量較差,限製性因素較多,強度達4級,主要是坡度大,土層薄,土體構型不佳,漏、澇、旱、低溫等,主要分布在中山、深低山,部分分布在淺低山、丘陵與河灘上。土地的生產能力低下,從利用上,不宜發展種植業,適宜發展林果業和種植牧草,地力差土層薄的七地可發展人工牧草,部分土層較厚的土地可發展果林,但需加強管理。

六等地:分三級,麵積23.0萬公頃(344.97萬畝),占全市總麵積的14%。上地的限製性因素多,且強度大,達5級。主要是坡度大,土層薄,土質粗骨,構型不佳,並且旱、澇、雹、低溫等災害時有發生,不宜農,隻可用來發展林、牧業。坡度為25°~35°或大於35°,土層厚度為30~60厘米或大於60厘米以上的山坡地,根據其限製因素的強度,利用方叫應以發展林業為主,適當發展多牧業,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特別是對於坡度在25°以上,土層厚度大於30厘米的山區耕地,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應當盡快退耕還林還牧。山區的五等三級和六等土地,土地質量很差,不宜造林,可作為天然割草場和人工草場加以培胄和利用,在局部立地條件較好的地方,可營造油鬆、側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