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農業土地資源潛力分析(一)(3 / 3)

京郊土壤養分的總儲量及有效性含量在黃淮海平原相對較高。根據生產發展的要求,京郊土壤肥力為中等水平,如麵積最大的遠郊平原糧田土壤有機層多為1.2~1.4%,全氮0.07~00.087%,速效磷20~35ppm,速效鉀70~106ppm,對於今後糧食、果樹的高產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主要問題是普通缺磷、缺氮、部分缺磷,小部分缺鉀。應調整施肥結構,培肥地力,保證養分平衡。如房山平原1990年糧食高產田的土壤養分指標是:有機質1.5~1.9%,全氮0.1%,速效瞵36~41ppm,速效鉀118~125ppm。這個指標僅處於土壤養分分級的中上等水平。如果全市的土壤養分平均水平能再有所提高,農業土地生產潛力便更能充分發揮。

二、農業用地潛力分析

根據土地的適宜性,平原為宜農地,丘陵崗地、河穀為宜果、糧、牧綜合發展地,山地為宜林地。

北京市共分為八等地,土地適宜性則由一等地到八等地逐漸由寬變窄,土地生產潛力也相應由大變小,土地利用方向相應發生變化。

農業土地資源的潛力分析包括對宜農土地和農用後備土地的豐度、承載力分析;對中低產田(土八低產園等改造的增產潛力分析;對宜農荒地和宜林、宜牧地的開發潛力分析等。即主要是對開發的廣度潛力與深度潛力兩方麵的分析。

(一)耕地資源潛力分析

北京市現有耕地40.55萬公頃(608.15萬畝),約占全市土地總麵積的1/4,包括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和果用瓜地。耕地的70%以上分布在平原區。據1990年農業開發後備資源調查結果的初步分析,1990年全市糧食耕地(修正)麵積為30.98萬公頃(464.7萬畝),其中中低產麵積占44.3%,占總耕地麵積的33.8%。全市糧食平均(修正)畝產為435.1千克,最低不足100千克7畝。在中低產糧田中,屬土(耕)層瘠薄型地3.57萬公頃(53.6萬畝),占26.0%;洪潰地0.73萬公頃(10.9萬畝),占5.3%;鹽堿地0.05萬公頃(0.7萬畝),占0.3%;風沙型地0.44萬公頃(6.6萬畝),占3.2%;缺水型地2.41萬公頃(36.1萬畝),占17.5%;坡耕型地1.15萬公頃(17.2萬畝),占8.4%;其它障礙因素型土地5.38萬公頃(80.7萬畝),占39.2%。從中低產類型的區域分布來看,土層淺薄、幹旱、養分貧乏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丘陵山區,如門頭溝、豐台、石景山、延慶、房山等區縣,糧食耕地(修正)年畝產在350千克以下,這類土地約占中低產耕地的40%;由於微地貌地形的原因造成的中低產田14.0%,主要分布在大興、通縣、昌平、平穀等縣;而大部分條件較好的近郊區縣由於主要發展蔬菜,糧食生產處於較低水平。

北京自80年代後氣候明顯變暖,1980年至1989年平均氣溫12.3℃,比多年平均氣溫11.8℃偏高0.5℃,≥0℃和≥15℃活動積溫均偏多230℃以上,加上水利化、田間管理條件的改善,特別是隨著農作物品種的更新,農業投入的增加,機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秸杆還田麵積的擴大,使得農耕時間大為減少,因而在廣大平原區要采取了1年兩熟製的種植方式,使%得糧食生產量大幅度提高。為保證農業持續發展,挖掘現有耕地的生產潛力,應首先把中低產田的改造作為種植業增產的主攻方向,同時鞏固提高高產田的麵積與水平,有計劃地改造低產田。據調查分析,全市糧食耕地中有中產田11.04萬公頃(165.62萬畝),中低產田麵積的2/3強,占現有耕地麵積的27.25%。中產田麵積大,生產限製性因素強度小,潛力也大。通過采取包括良種使用、縮短農耗、改變耕作製度、利用現代化的機械水平等改良措施,其增產效益要明顯高於高產田和低產田,因而能達到大麵積增產和均衡增產的目的。中產田若每畝增產100~150千克,則可增產糧食2.7~4.1億千克,按畝產600千克計算,相當於增加3.0~4.5萬公頃(45~67萬畝)糧田。

從耕地的土壤條件來看,平原耕地主要是褐土和潮土類型,山區則主要為山地褐土和湘褐土類型,山地棕壤麵積不大,據1990年對土壤養分調查,平原、山區土壤養分差距有加大的趨勢,而且山區土壤有效土層薄、土質粗,保水保肥保墒能力差。挖掘耕地潛力,主要應針對山區地形地貌條件較好的土地進行改造,以及對平原區土地的培肥地力。

水田主要集中分布在衝積洪積傾斜(扇形)平原的扇緣窪地與扇間交接窪地以及南部衝積平原一低平原的河間窪地或堤外窪地,以海澱、大興、通縣、朝陽等區縣分布較多。近年來由於水源緊缺,麵積下降至3.27萬公頃(49.1萬畝)。潮土型水稻土高產穩產,而沼澤化、鹽漬化水稻土通氣性和物理性狀差,有一定數量的水田存在著分散和低產問題。水田的增產關鍵是增加投入,培肥地力,加強田間管理,增加養分的有效性。估計有20%以上的增產潛力。

水澆地是北京市耕地的主體,占全部耕地麵積的71.17%,主要分布於平原和部分山區溝穀地。平原區水澆地水熱資源豐富,土地平整,肥源較充分,產量水平高,是主要的產糧油基地。但尚有約1/4的耕地排灌係統不夠完善配套,渠道滲漏嚴重。山區水澆地麵積較少,集中分布於溝穀兩側階地上和山前洪積衝積扇的中下部,是山區的重要產糧區,但灌溉水源條件較差。據1990年統計,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麵積為33.51萬公頃(502.6萬畝),占全部耕地麵積的82.6%。如能加強現有水澆地的農田基本建設,提高渠道利用係數,推行節水工程措施,擴大有效灌溉麵積,在提高單產上還有較大潛力。

旱地多見於低山丘陵和崗台地區,由於土地類型的不同,其質量與平原水澆地的龍異很大。旱地的主要障礙因素是水和土。土層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現象,地塊芩妝,耕作上也粗放,產量低而不穩。因此,搞好旱地農田建設,推廣旱作農業枝術,提高內然降水的利用率,是挖掘旱地生產潛力的重要措施。

此外,耕地的開發潛力還表現在廣度方麵。擴大農業用地麵積是重要的內容。北京市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後備資源量有限,未利用及難利用地僅6.0萬公頃(90.02萬畝),其中位農的未利用土地估計不超過1/3。通過改造利用荒草地、撂荒地及裸土地以及平田整地,實行噴灌技術,減少不必要的溝渠、道路、田坎、壩階等,開發荒地,結合河道治理,充分利用河灘地,可以擴大一部分耕地。但開發的條件較差,需要較大的投資。

因此,耕地資源的開發潛力主要體現在深度開發上,要以深度開發為主,深度開發與廣度開發相結合,以提高耕地的生產能力為主,結合擴大耕地麵積,穩定和提高農業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