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四)(3 / 3)

至於遠郊山區,除提高農民自養水平和向城市提供以幹、鮮果品為主的,食品以外,重要的功能是形成保護首都生態環境的屏障,表現出林業生產迅速發展。如密雲、懷柔、延慶、平穀、廠,平、房山、門頭溝7個山區縣(區),十年來林地麵積增加9.65萬公頃(144.74萬畝),占全市林地麵積增加數量10.56萬公頃(158.35萬畝)的91.4%。山區縣森林覆蓋串已達28.8%,林木覆蓋串達42.9%。此外,十年來,園地麵積增長3.32萬公頃(49.8萬畝),占全市總增長量的88,3%。從而說明山區人民正在利用本地的自然優勢,合理地開發利用土地,既增加產出,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有效地為城市服務,提高社會和生態效益。

三、土地利用程度的變化

土地利用程度的變化表現在對土地物質和科技投入的增加,土地利用層次和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近十年是郊區農村進行開放改革的十年,生產關係的調整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林、牧、漁生產都呈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從而使土地利用更加充分合理。據初步計算,1990年與1980年比較,郊區耕地每公頃產值增長126.7%,林地園地產依增長103.1%,牧草地產值增長577.4%,水麵產值增長1878.6%。

在糧食生產方麵,主要采取調整種植結構,加強農田甚本建設和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在糧食占地麵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1990年比1980年糧田減少3.6萬公頃一54.5萬畝),單位麵積產量和總產量都不斷提高。例如確立了小麥、玉米在糧食生產的關鍵位置,擴大了種植麵積(小麥播種麵積增加5.5%,玉米播種麵積增加10.2%),並根據水源不足的實際情況,大幅度壓縮水田麵積,使種植業內部結構更加趨於合評。同時,加強了農田水利化和作業機械化的進度,在實現農藝、農機、農水相結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近十年氣溫較高,熱量增加的有利因素,結合推廣使用優良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改革了種植製度,大力推廣了兩茬平播。1990年夏玉米平播麵積13.69萬公頃(205.4萬畝),比1980年增加10.94萬公頃(164.1萬畝),套種玉米由1980年的13.98萬公頃。(209.7萬畝)減少到3.95萬公頃(59.2萬畝),把提高土地利用率與充分利用空間與時間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了糧食增產。1990年全市糧食總產26.46億千克,畝產596.5千克,分別比1980年增加7.86億千克和223千克,年平均增長率為3.6%和4.8%。在蔬菜生產方麵,在擴大菜田麵積的同時,加強了現代化菜田建設,至1990年,郊區已建成6個現代化蔬菜良種繁育場,麵積160公頃(2400畝),保護地麵積由1980年的1000公頃(1.5萬畝)發展到3466.7公頊(5.2萬畝),加之增加茬口,改變栽培方式,提高栽培技術,1990年調市商品菜已達19.4億千克,市區人口人均日消費量巳達0.7千克,同時品種增加,供應均衡,大大豐富了首都居民的“菜籃子”。果樹生產的發展,使全市1990年果品產量已達27610萬千克,比1980年增長73.5%。漁業生產的發展,使全市1990年淡水魚產量達到5108萬千克,是1980年的12.7倍(以上均為統計數字)。生產的發展是土地利用程度提高的標誌,也是今後繼續挖捆土地生產潛力,豐富人民物質生活的基礎。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廣普及。據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測算,“六五”、“七五”期間,京郊科技年平均進步率分別為4.52%和5.16%,農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分別為42.76%和51.29%。靠科技進步,通過土地直接或間接生產,郊區農民每年增加農業收入22.02億元,人均565元,平,均每名勞動力2627元;改善了城鄉人民食品供應,每年為首都人民提供鮮菜14.6億千克,幹鮮果品1.22億千克,豬肉1億千克,牛奶0.9億千克,雞蛋1.06億千克,水產品0.2億千克。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四大體係(良種繁育體係、飼料加工體係、植物保護和畜禽昉疫體係、農機設備服務和副食品加工及貯運體係)已初步建立起來,為今後實行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創逭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