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四)(2 / 3)

(六)林地總麵積明顯增加

林分構成由以灌木林為主向以喬木林為主轉化,森林複蓋率、林木複尊率均明顯增長。十年全市林地共增加10.56萬公頃(158.35萬畝),增長26.5%,超過以往任何曆史階段。林地構成也發生明顯變化,有林地增加7.95萬公頃(119.32萬畝),占林地總增加量的75.4%,比重由40.9%上升到指48.1%。灌木林增加幅度小,,比重下降,共增加2.41萬公頃(36.22萬畝),比重由36.9%下降到3.0%。疏林地麵積明顯下降,共減少2.92萬公頃(43.85萬畝),林分構成已出原來以灌木林為主,轉化為以喬木林為主,趨於合理。由於林業發展迅速,全市森林複蓋率明顯上升達23.34%,比1980年增長13%,林木複蓋率已達33.76%。另外,由於植樹造林廣泛開展,全市未成林造林地麵積也顯著增加,達5.97萬公頃(89.56萬畝),比1980年增加121.4%。

(七)草地麵積減少,山區植被向高層次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改替

隨著林業發展,宜林荒山得到治理,原有草地變為林地,草地麵積(含荒草地類型)迅速減少。與1980年比較,共減少10.16萬公頃(152.54萬畝)。林地增加,草地減少,山地植被類犁也由以草叢、灌草為主,逐步向以森林為方向發展,山地生態環境得到改善。1980年全市草、灌(疏)、林之比為1:0.52:0.44,到1990年已發展為1:0.68:0.86,林地比重明顯增加。

在草地減少同時,畜牧業也由放牧型逐漸向飼養型轉化,現代化大型畜牧場明顯增加,與1980年比較麵積擴大1.5倍,青飼料種植麵積也增加了2倍以上。

二、土地利用的區域變化

十年來,京郊土地利用的變化與發展進程強烈地受製於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由於各縣(區)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氣侯等方麵的差異,在服務首都、富裕農民這一總方針的指引下,經濟建設和生產布局各有不同的側重麵,引起了在土地利用方麵的差別。總的來說,近郊區由於和城市接壤,生產、經濟、文化互相滲透,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首先向近郊區發展,使之形成了既有六械市恃離,X有農村待點的袞插地帶。在土地利用方麵,表現為非農用地,特別是城市及工礦用地迅速增加。如朝陽、海澱、豐台、石景山4個近郊氐,十年來非農用地增加1.35萬公頃(20.25萬畝),占全市非農用地增加數量3.23萬公頃(48.45萬畝)的41.8%,增長率30.9%,比全市平均速度(18.0%)增加12.9%。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城市建設用地,1990年4個近郊區城市建設用地為2.10萬公頃(31.8萬畝),相當於原城區0.63萬公頃(9.5萬畝)規模的3.1倍。農業用地中,在保持以蔬菜為主、發展保護地栽培及增加花色品種做到均衡供應的同時,綠化造林的速度加快。十年來,林地麵積增加0.49萬公頃(7.35萬畝),增長率119.5%,比全市林地增長率26.5%快3.5倍。這一特點表明了近郊區土地利用是以城市建設為主,以增加綠地為主,農業用地向園田化、架約化發展的趨勢。山於這一變化,使得向符都提供鮮活副食品的任務逐漸向中郊平原,(區)轉移,使這些縣(區)的土地利用結構由傳統的以糧食生產為主轉變為糧食生產與副食品生產並東,蔬菜、果用瓜占地和漁業、大型畜牧場占地均明顯增加。與1980年相比,近郊菜田麵積已巾占全市菜田麵積的61%下降到33%,產量由占全市的60.8%下降到打27.3%。如通縣、大興、順義三甚,1990年菜田(含常年菜田與季節菜田)1.6萬公頃(24.0萬畝),占全市菜田的43.2%瓜果用地0.36萬公頃(5.4萬畝)占全市的92.9%,蔬菜和瓜果用地的產量分別占全市的44.6%和90.9%。在養殖業方麵,中郊與近郊相結合,形成了以國營農場大型現代化飼養場和農民規模經營養殖為主的養殖業生產體係。如朝陽、海澱、昌平、通縣4個縣(區)的大項畜牧場占地為全市的84.8%;順義、通縣、朝陽3個縣(區)池塘占地占全市的57.4%。從而形成了有區域分工和專業化分工;體現出服務城市,增加效益,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土地利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