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土地利用現狀特征
一、土地資源數量現狀
(一)土地總麵積
1980年至1983年進行的“北京市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曾對全市總土地麵積進行了建國以來最為詳細、認真的大規模清查,重新標定了市、縣(區)、公社(場)三級行政界線,實地勘查解決了許多曆史遺留下來的土地權屬界線問鼷、飛地問題和插花地等問題。並根據調整後的1:5萬行政區劃圖,量算出全市總土地麵積及19個縣(區)、269個公社(場)的麵積。所用方法科學、嚴謹;所做工作深入、細致,因此結果可信,得到了北京市大多數部門的認可。
考慮到十年來北京市、縣(區)兩級行政界線基本沒有變動,同時使於將此次農業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與上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結果進行對比,在本次調查時,控製麵積(總麵積)一律以1980年全市統一量算的市、縣(區)、鄉(公社)三級麵積為準。
凡存在政區調整問題,各這縣在量算麵積前,要依據變化後情況對其邊界和總麵積進行調整,並將調整情況(包括文字、數據、附圖)上報備案。
全市、縣(區)兩級行政界線實際上沒有變動,隻是在行政上撤消了燕山區,劃歸原房山縣,原房山縣改為房山區。全市總土地麵積仍為1642717.3公頃。
各區縣內原人民公社級行政單位或改為鄉或鎮,其界線和建製有較大變化。全市由1980年269個人民公社、國營農林牧場變為1991年的市76個鎮、215個鄉。限於篇幅,鄉(鎮)級麵積變化在此不作敘述。
(二)各土地利用類型麵積
經鄉(鎮)、縣(區)、市三級彙總,求算出全市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麵積。
二、土地利用結構特征
土地利用是自然條件及經濟、技術等多種條件共同作用的產物,它與周圍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北京市的環境條件差異較大,既有山區,又有平原;既有城市,又有郊區,因此,反映在土地利用上,就呈現出從平原到山區,從市區到郊區的土地利用地域分布及結構特點。(一)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特征
北京市土地利用受到複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影響,特別是地貌差異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垂直變化;同時,北京市特殊的政治地位及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和曆史文化背景又決定了土地利用的不同功能圈層。因此,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上表現出垂直方向上的梯度變化和水平方向上的由中心向外輻射變化。
1.垂直結構
北京市東西寬160公裏,南北長170公裏,所跨經緯度範圍有限,因此水平地帶性分異造成的差別不大,而垂直地帶性引起的水熱條件分異卻十分明顯。北京市總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包括了中山、低山、丘陵、黃土台地和洪衝積台地、洪衝積扇、高位平原和低位平原等。這些地貌部位上的岩性、土壤、光熱、水肥等土地利用適宜性條件直接限定了土地利用的結構和農林牧業的布局,因而表現出由山地到平原的規律性組合變化。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區山勢陡峻,交通不便、人煙稀少,人為破壞少。一般植被較好,土層較厚。氣候寒冷,年乎均溫度低於7℃,無霜期在150天以下。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比較潮濕。土地利用結構簡單,基本以林地為主。牧草地僅占15%,主要由亞高山草甸和中山林間草甸兩種植被類型構成。
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區地形破碎,溝穀縱橫,土層厚度不一。由於人類活動頻繁,天然林完全消失,次生林分布也很少,加上過庋放牧和不合理昆植,植被稀琉,水土流失嚴重,有些地區泥石流頻繁發生。低山區土地利用類型眾多,結構也比較複雜。海拔600~800米中低山區因氣溫低、無霜期短,適於喜涼果類山杏、紅果、大扁等經濟林種生長,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林地、牧草地。海拔200~600米低山區,土地利用類型組合為牧草地、林地、園地和耕地。由於草場廣闊,坡度較緩,離居民點近,便於放牧,是全市主要牧場和商品羊產地。同時,由於氣候條件宜於喜溫幹鮮水果樹種板栗、核桃、紅果、柿、梨、蘋果等生長,全市幹果基地主要集中於此帶。耕地類型主要是坡旱地和梯旱地,種植作物以玉米和雜糧為主。園地以旱果園和果糧間作地居多。
山區河流穀地,特別是一些開闊穀地,自然條件相對優越,氣溫較高,無霜期較長,水利條件也比較好,加之交通便利,往往形成山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山區主要的糧食和蔬菜生產基地。土地利用類型組合為耕地、園地、林地和非農用地。河穀低階地及河漫灘上多為水澆地;水利條件較好地區如延慶縣白河穀地也有水田分布。在高階地上主要是旱地和果糧間作地,並有幹果園分布,如昌平和懷柔兩縣北部山區穀地有集中成片的板栗園。
平原與山區過渡地帶一山前帶,包括一係列山前洪積扇群、山前台地,是北京市山前暖區,光熱充足、降水適中,土壤通透性好,適於喜暖果樹柿、梨、紅果、杏、蘋果、核挑生長。全市主要的鮮果生產基地集中分布於這一地區從北山至西山形成一連綿曲折的“山前果樹帶”。土地利用類型主要為園地,其次為耕地,也有少量的崗台草地、河灘草地。非農用地包括農村居民點和部分工礦用地。園地多為水澆果園,生產集體化程度高;部分園地為果糧間作地,主要為柿、杏與糧食作物間作。耕地中以水澆地為主,種植小麥、玉米和雜糧,多為一年兩熟,兩茬平播或套種。在缺水地區,如延慶盆地山前地區,分布著大麵積旱地,主要種植玉米和雜糧。
平原包括北京平原和延慶山間平原。北京平原屬華北平原一部分,主要由永定河、湘白河、溫榆河、拒馬河、溝河、錯河洪衝積作用形成。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高度一般不超過100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全市糧食生產、蔬菜和其它副食品生產的主要基地。全市90%以上的非農用地集中在北京平原區,形成一個以市區為中心、衛星城鎮為拱衛的城市體係。有業土地利用以耕地為主,約占70%左右。耕地的主體為水澆地,旱地很少。全市水田也集中布在平原低窪地區,主要為洪衝積扇前緣地下水溢出帶,如海澱區、昌平縣西南部,以及河間窪地、堤外窪地等,通縣、大興等縣水田均屬於此類。菜田集中分布於城市近郊及城鎮周邊地區。平原糧食產區的種植方式上多采取一年兩茬套種、兩茬平播和兩年三熟。
延慶山間平原海拔在470~600米,主要由姊水河衝積而成,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受水熱條件限製,種植製度以一年一熟為主,主要農作物為玉米,也有雜糧和馬鈴薯等。延慶平原的生態環境利於喜溫涼水果主要是蘋果生長,近年來延慶蘋果知名度不斷提高,麵積也有較大發展。在土地利用類型組合上,以耕地、園地為主,官廳水庫麵積約0.33萬公頃(5萬畝)。
2.圖層結構
北京市土地利用的圈層結構是隨著建國後首都建設的迅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同時也足社會發展過程中城市化帶來的必然產物。
北京城雖然有悠久的曆史,佴過去城市規模有限,地域分工不明顯,形成了土地利用紡構簡中,城鄉分明。
建國後,城市規模擴大,地域分工明顯,形成了土地利用的不同功能圈。構成了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城郊土地利用圈層結構。具體-現為四個功能圈層。
第一個圈層包括了舊城區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區及新建城區。土地利用屬城市型,主要功能是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商業、居住及服務。建國初期城市麵積隻有84平方公裏左右,至1983年已擴大到371平方公裏*,增加了3.4倍;到1990年城區麵積已達397.4平方公裏**,為建國初期4.73倍。近郊大麵積土地已轉化為城市用地。
第二個圏層包括海澱、石景山、豐台、朝陽四個近郊區。土地利用屬近郊型,特點是工礦用地多、菜地多、農業生產園藝化。北京的主要骨幹工礦企業集中分布於近郊的石餃山、清河、酒仙橋、東郊、南郊五個工業區內,構成了近郊非農用地的主體。由於近郊緊鄰城市,交通便利,土地肥沃,人口密集,形成了以種植蔬菜為主的園藝型、觀賞型農業,是首都取要的蔬菜和副食品生產基地。近年來城市建設規模擴大,耕地迅速減少,蔬菜和副食品生產正朝著工廠化生產方向轉變。
第三個圈層包括通縣、大興、昌平、房山和順義等區縣距城區較近部分。這一圈層土地利用呈現城、郊過渡性,為糧、油、牧業用地。北京市規劃修建的四個衛星城昌平、燕山、黃村、通鎮均分布於此圍層內,擔負著分散中心城市人口、緩解城市人口與.環境、能源等多方麵矛盾的任務。同時,由於城區不斷擴大,蔬菜和副食品生產基地開始向此困層轉移。1990年大興、通縣、順義、昌平、房山五區縣蔬菜商品量占全市56%;鮮蛋占全市51%;牛奶占56%;成魚捕撈量占59%,證明了這一地區在副食品生產方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