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個圈層是山區及距北京城區較遠區縣部分,包括延慶、懷柔、平穀三縣,房山、門頭溝、昌平山區、順義、通縣、大興部分地區。土地利用類型多樣,山區以林、果、牧用地為主,平原以耕地為主。是北京市糧食和果品生產基地,也是牧產品和淡季蔬菜供應基地,同時又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圈。這一圈層處於北京市最外圍,城市輻射作用減弱,商品經濟發展較慢,土地利用區域差異明顯。
(二)土地利用部門結構特征
從土地利用部門構成分析,北京市農業用地占絕對優勢,總計137.12萬公頃。(2056.73萬畝),占全市總土地麵積83.5%;非農用地(含未利用土地)麵積27.16萬公頃(407.35萬畝),占全市總土地麵積16.5%。
農業用地內部構成以林業用地最多,麵積50.40萬公頃(756.01萬畝);耕地次之,而積40.54萬公頃(608.15萬畝)、第三為牧草地,麵積29.00萬公頃(435.04萬畝);第四為園地,麵積9.27萬公頃(139.09萬畝);水域最少,麵積7.90萬公頃(118.44萬畝)。農、林、果、牧、漁用地結構比為1:1.24:0.23:0.72:0.19。
(三)土地利用類型內部結構
目前北京市主要農業土地利用類型內部結構還不盡合理,有些尚有相當潛力可挖掘。
耕地中水田、水澆地、旱地所占比例依次為:8.1%,71.3%,10.5%,因水資源日趨短缺,水田可能繼續減少。由於耕地不斷減少,農業發展主要靠挖掘現有耕地潛力,伋努力抓好農田水利配套工程,擴大水澆地。
林地中有林地隻占48.1%,灌木林和疏林占38.8%外,表明林業發展仍存在相當大潛力。此外,農田防護林也需進行補植和規範化建設,以增強防風固沙能力。
牧革地中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麵積隻有0.06萬公頃(0.89萬畝),僅占草地0.2%,今後,為妥蕃解決林牧用地矛盾,天然草地可能進一步縮小。因此,發展畜牧業的關鍵之一在於改良天然草地、擴大人工草地,同時增加補飼,廣開粗飼料來源。
第二節 主要土地利用類型
一、耕地
耕地指開墾種植農作物,經常耕作管理的土地。即種植糧、棉、油、瓜、菜等農作物及蓮藕、茭白等水生作物的土地,不包括其它土地中臨時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耕地是最重要的土地資源,是生產糧、油、菜等食品的基地,對於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麵積有限、農業生產水平相對較低的大國尤為重要,北京市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隻有0.037公頃(0.56畝),低於全國人均0.087公頃(0.31畝),遠低於世界人均耕地2.67公頃(40.05畝).
人口增加是今後難以逆轉的趨勢。因此,今後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是北京市一項長斯的、不容忽視的工作。
(一)耕地麵積及分布
全市現有耕地40.53萬公頃(608.15萬畝),占全市總上地麵積21.7%。耕地主要分布於平原、山前崗台、丘陵和山間盆地,地域分布差異很大。順義、大興、通縣三個平原縣占全市耕地43.5%,分別占該縣總土地麵積61.6%,57.8%,58.5%;而山區的懷柔縣、門頭溝區耕地僅占該醫縣總土地麵積的8.86%和2.9%。
按地區來分,山區耕地共6.55萬公頃(98.22萬畝),占全市耕地6.2%;半山區耕地4.73萬公頃(71.00萬畝),占全市耕地11.7%;平原耕地29.26萬公頃(438.93萬畝),占全市耕地72.2%。
耕地除地域分布不平衡外,人均占有狀況差異也比較明顯。近郊平原菜區人口稠密,精耕細作,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067公頃(1畝);遠郊平原糧區大興、順義、通縣,由於耕地麵積大,人均占有耕地0.133公頃左右(2畝);延慶地處塞外,地廣人稀,農業人門人均占有耕地最多,0.183公頃(2.75畝)。
北京市耕地按其利用現狀和水利條件分為水田、水澆地、旱地、菜地和果用瓜地,而積構成。
1.水田
包括水旱輪作、水笮閭作地。目前北京市水田主要種植水稻,大部分種植單季稻,部分實行稻麥兩茬。
單季稻一般品質優良,特別是長期培育形成的“京西稻”,享譽國內外,主要分布於海澱區西北山前地帶。
全市水田共有3.27萬公頃(49.09萬畝),占耕地8.1%。主要分布於平原地區洪衝積扇扇緣窪地及扇間窪地、河流低階地、高河漫灘和堤外窪地上。主要集中在通縣、海澱區、朝陽區、大興縣,其它區縣則比較零散。
水田麵積在300公頃左右的鄉有通縣的次渠、馬駒橋、台湖、牛堡屯、大杜社5個鄉;海澱區的上莊、蘇家坨、永豐、東北旺、溫泉、東升6個鄉;朝陽區的雙橋、東郊兩個農場和十八裏店、來廣營兩個鄉;大興縣的南郊農場、垡上和青雲店兩個鄉;昌平縣的回龍觀、馬池口、東小口、陽坊4個鄉;房山區的石樓、長陽、長溝3個鄉;順義縣的北小營、李橋兩個鄉;延慶縣的千家店鄉;豐台區的南苑鄉。以上29個鄉(場)水田累計2.66萬公頃(39.97萬畝),占備市水田的81.4%。
近年來由於北京市水源日趨緊張,水田麵積逐年減少,已由1980年的5.30萬公頃(79.55萬畝)減少到1990年的3.27萬公頃(49..09萬畝)。80年代以來,推廣水稻旱種等節水栽培技術,對穩定水田麵積有一定作用,佴申於存徉澤作障礙,近午麵積已有下降。目前全市水稻種植除采用清水灌舐外,部分水田,特別是東鹵郊一帶,采用汙水和清水混灌,對於緩解用水緊張有一定成效,但應當注意嚴格控製汙水入田標準,防止汙染超標。對於抽水、引水種植水稻地區應做適當調整,或推廣節水栽培枝術。
1.水澆地
包括因幹旱水源枯竭,造成水利設施暫時不能灌溉的耕地和以糧為主的糧一冬貯菜倒茬地。不包括以種瓜菜為主的糧菜地。水澆地依據舊塊、地勢等差異又分為平地水澆地和梯田
2.水澆地。
全市水澆地共28.91萬公頃(433.70萬畝),占耕地71.3%。其中平地水澆地28.08萬公頃(421.27萬畝),占水澆地97.1%,主要分布於平原和盆地中央部分;梯田水澆地0.83萬公頃(12.43萬畝),占水澆地2.9%,主要分布於半山區和山區溝穀地帶。
水澆地是北京市耕地主體,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赴北京市主要的高產、穩產糧田和重要的油料、蔬菜、副食生產基地。種植製度主要實行兩茬平播、兩茬套種和兩年三熟。近年來在熱量充足和地力較好的山前暖區和平原區推廣兩茬平播,取得明顯的增產效益,1990年兩茬平播麵積13.93萬公頃(200萬畝)約占糧田一半。但由於熱量限製,容易造成秋糧作物生長期不足,品質下降,產量也受到影響,而且連年耕作也會影響地力的恢複。在熱量不足的丘陵崗台地區多實行兩茬套種,地力較差田塊實行兩年三熟。延慶盆地內部由於熱量不足,大部分水澆地以種植玉米為主,也有部分實行“六尺帶”種植,即玉米和冬小麥各占6尺、互不相擾,有一定增產效益I近年來也有部分田塊試行兩茬套種。從種植作物看,兩茬平播主要是冬小麥和玉米,兩茬套種也以冬小麥和玉米為主。兩年三熟則由冬小麥和玉米和來年春玉米搭配種植為主,也有以油料作物花生、冬小麥、夏玉米為搭配種植形式。
十年來,由於京郊農村經濟高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向縱深發展提供了資金,在各級政府重視下,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強了農田水利灌溉配套設施和農田基本建設,聞時為節約用水推廣了噴灌,渠道襯砌等設施節水和耕作節水技術,水澆地占耕地比重由1980年的63.75%上升到1990年的71.31%。平原區的通縣、大興兩縣基本消滅了旱田,雇義縣旱田僅占全部耕地1%。“八五”期間計劃完成白河堡南幹渠和海子北幹渠的續建和改建工作,將新增加和恢複灌溉麵積2萬公頃(30萬畝);計劃建設山區、67萬公頃(10萬畝)糧田灌溉設施,實施節水改造工程;發展噴灌6.67萬公頃(100萬畝),渠道襯砌1.33萬公頃(20萬畝),埋設地下輸水管道2萬公威(30萬畝)。這些推施的實施不但使水澆地的麵積進一步擴大,而且將推動節水農業發展,改變傳統的溝渠引水漫灌方式,進一步提高耕地利用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