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門昌石灰岩中低山亞區(II4)
麵積766.2平方公裏,占全市4,66%,占山區7.6%。占西山25.17%。山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坡陡頂平,主要由灰岩和白雲質灰岩組成。北部岩溶化“高原”土層和植被較好,低山植被覆蓋較差,多裸岩,應予保護,不宜墾植。
3.平原區(III)
麵積6364平方公裏,占全市38.71%,內含8個亞區。
(1)懷昌山前傾斜平原亞區(III1)
主要由溫榆河水係堆積的洪積扇地。麵積342.4平方公裏,占全市2.08%,占平原2.31%。地貌組合有崗台地、低丘、洪積扇和寬淺溝穀。地勢由北向南降低,由中部向兩側微傾,呈波狀起伏。海拔70~100米,坡度5°~10°。植被稀琉,水源不足,但熱量豐富,應發展耐旱果林和作物。
(2)長辛店台地亞區(III2)
麵積146.8平方公裏,占全市0.89%,占平原2.31%。地貌組合為崗台地和低丘,其糾
多寬淺溝穀,海拔70~100米,坡度5°~10°。植被稀琉,水源不足,但熱量豐富,地力較差,應培肥地力,以發展農果為主。
(3)房山大石河、拒馬河扇形地亞區(III3)
麵積541.2平方公裏,占全市3.29%,占平原8.5%。扇形地平坦開闊,略有起伏,傾叫東南。頂部衝溝發育,扇前和扇間地下水位較淺。扇地排水良好,土質佳,宜發展糧食基地。
(4)大興一房山永定河沙質微起伏乎原亞區(III4)
由永定河泛濫形成。麵積932.8平方公裏,占全市5.67%,占平原14.66%。地勢傾向東南。北部高平原宜發展蔬菜、糧食。南部局部窪地、宜發展水稻。沙地可根據現狀因地製宜發展林、牧草、果樹、油料作物以及果用瓜等。
(5)大興通縣低平窪地亞區(III5)
由永定河前身古金溝河、漯水由北南移改道過程中衝積形成。麵積786.8平方公裏,占全市4.79%,占平原12.36%。海拔35~8米,平均坡降0.5%。地貌組合為低平窪地和沙丘地。亞區的西北地勢較高,但麵積不大,多壤質土。以農為主。窪地和沙丘地地下水埋藏較淺,沙丘地均已固定為農地。
(6)北京緩傾斜衝積平原亞區(III6)
由永定河和溫榆河衝積作用形成。麵積1700平方公裏,占全市10.34%,占平原26.71%。是城區的蔬菜基地。須防止工業、生活汙水汙染,注憊環境保護,嚴格控製不合理占地。
(7)密順通潮白河衝積平原亞區(III7)
麵積1554.8平方公裏,占全市9.46%,占平原24.43%。自北而南呈帶狀傾斜延伸,平均坡降0.8‰,沿河兩岸地勢略有起伏,河道附近沙丘呈條狀分布。本亞區是全市主要風廊之一,土地利用應果林糧油綜合利用,以發揮綜合效益。
(8)平穀傾斜平原亞區(III8)
位於平穀盆地內,呈東高西低半封閉狀,屬山間洪衝積平原。麵積359.2平方公裏,占全市2.19%,占平原5.65%。坡降平均1.5‰。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較肥沃,水源有保證,為平穀縣主要農作區。
三、氣候條件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北京市地處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區,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快,幹旱少雨,常出現“倒春寒”天氣。複季炎熱多雨,雨熱同季,高溫持久穩定,降雨多,強度大。秋季天高氣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冬季長且寒冷幹燥,降雨少,多大風天氣。
(一)氣候條件的時空分異規律
1.太陽輻射
北京市全年太陽輻射量平均為468.2~568.5千焦/厘米2,高值區位於延慶盆地和密雲達西北部至懷柔縣東部,在564.3千焦/厘米2以上;低值區在房山區霞雲嶺,隻有468.2千焦/厘米2。年日照時數在2000~2800小時,大部地區在2600小時,高值區在延慶縣和密雲縣古北口,日照在2800小時以上;低值區在房山區饞雲嶺,僅為2063小時。
2.氣溫與降水
(1)氣溫
北京地區氣溫有明顯的垂直變化,一般年平均氣溫為11~12℃。平原和淺山區為10~11.5℃;山前暖區在12℃以上;長城以北低山區在10℃以下,延慶縣為8.4℃;東靈山、海坨山頂部約為2℃。地域分異規律與山脈等高線走向趨於一致。
積溫≥0℃地區因地貌而有很大變化。山前暖區活動積溫大於4500℃,位於房山區和昌平縣的暖區中心在4600℃以上。低山丘陵區積溫多在3900~4500℃,百花山、東靈山、海坨山等高海拔深山區,活動積溫在2000~3000℃之間,海拔1000米的中山區,一般積溫在3600~4000℃。
(2)降水
北京地區降水除受大氣環流影響外,也強烈地受地形影響。北京多年降水量470~640毫米,集中於6~8月,占全年的75%,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僅占10%。最大日降水量可達400毫米,形成年內分布的極不均勻。年際間變化也大,最多年份為1406毫米,最少242毫米,年降水變率>25%時,則災害頻繁。地區分布不均,降水量最大的為懷柔縣八道河、棗樹林,房山區漫水河等地,年降水量770~820毫米,最少的為延慶縣康莊,僅416.9毫米。
(二)災害性天氣
北京地區災害性天氣主要有:
旱澇:旱澇的空間規律是平原易澇,山區易旱。山區泰旱嚴重,常影響農作物播種與出苗。此外,也經常發生初夏旱、伏旱和秋旱現象。平原區多雨年,在低窪地會發生澇災。
暴雨:據近30年的氣候資料,以8月中旬暴雨危害最大,一般3~4年一遇。如1956年年資料,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共190次,平均每年8次,最多年15次。暴雨除造成農業減產外,在山區還會引起泥石流與滑坡,危及人民生命財產。
冰雹:山區冰雹多於平原。延慶縣平均雹日為14天,城區為1~2天,東南部為3天。降雹吋間多出現在午後至傍晚,機串占全天降雹時間70外以上。一年內降雹有三個高峰,即: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份和8月下旬~9月上旬。冰雹連續時間最長達5天,一般為2天。
除此以外,災害性天氣尚有連陰雨、凍窖、風害等,均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