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發智力資源,培養跨世紀人才人大代表在議案中表明了他們對人才問題的關注,代表們提出:“知識產業競爭的焦點集中在人才問題上,故要加大教育投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造就一支多層次、多領域、高水平創造性人才隊伍。”“人才資源的開發和使用就成為發展知識經濟的關鍵。”“知識經濟時代,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
一些代表建議“市委、市政府組織專門力量,對全市人才資源,做一次全麵深入的調查”。根據這一建議,市政府責成計委、科委組織此項調查。目前調查正順利展開。此次調查基本上掌握了全市科技人才的基本情況,並了解到在人才培養和使用方麵存在的問題。
為了強化科技人才的培養,北京市實施了一些滾動性計劃。1993年北京市開始實施科技新星計劃,這是一個以高素質的青年科技人才(35歲以下)為培養對象,通過資助其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使其脫穎而出成長為可以擔負跨世紀重任的新一代科技帶頭人的人才開發計劃。新星計劃啟動以來,共有來自市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新技術企業的155名優秀青年科技人員入選新星計劃。
新星計劃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據不完全統計,新星計劃入選人員共發表科研論文400餘篇,有36人獲得了部市級以上榮譽稱號,3人獲得了博士生導師資格,1人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6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
為了更好地培養人才,北京市增加了教育投入,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連年增長,1996—1998年全市教育事業費實際支出143.9億元,其中1996年34.8億元,1997年50億元,1998年59.1億元,1998年比1996年增長69.8%。與此同時,“引智工作經費”也有所增加,從1992年至1997年,每年從科三費中安排200萬元作為“引智資金”。為加大智力引進工作力度,1998年安排240萬元,1999年300萬元,年遞增比例高於20%。在增加經費的同時,北京市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各種人才的培養。利用北京科教信息網和大學的教育資源,開辦了網上學校,組織各種形式的專門培訓,教育內容逐步規範,受教育麵進一步擴大,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1999年,北京市跨世紀科技幹部隊伍建設規劃出台,其總體目標是到2003年,把北京市的科技幹部隊伍建設成為規模、層次、結構、作用發揮均居國內領先水平,並形成與首都城市整體功能相稱的科技人才培養和開發基地。規劃的數量目標是在近5年內,培養人數約達70萬人,年均增長率為1.7%,人才密度為25%。素質目標是全市科技幹部隊伍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4.5年,具有中、高級職稱的約為27萬人,其中將培養100名左右國內一流水平的專家、學者,培養1000名45歲左右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25000名40歲左右達到高級專業水平的技術骨幹。規劃還在選才、聚才、育才和用才等方麵製定了具體措施。
市政府一直重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工作,1999年組織在矽穀的留學生回國參觀考察,請他們對軟件人員進行培訓,鼓勵他們回國創辦高科技公司。目前已有一些留學人員建立了高科技公司。繼1998年建立了留學人員創業園後,1999年在上地信息產業基地,又建立一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在園中為他們提供比較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專心投身創業大潮,成為北京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在政策上也作了相應規定,如規定,凡獲得國外長期居留權的,注冊公司後可享受本市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其他留學人員可享受本市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各項優惠政策。
在政策製定方麵,北京市也注意了加強吸引人才的力度,如“33條”規定,本市所需的“外省市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經人事部門批準,給予工作寄住證,享受北京市市民待遇。工作三年後,經用人單位推薦、有關部門審核批準,辦理戶口進京手續。”此外,還出台了《關於鼓勵在京設立科技研究開發機構暫行規定》,為更多的高層次科技人員在京從事研究開發事業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今後,在吸引人才方麵北京市將作出如下努力:
1.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製定首都人才資源開發規劃,充分發揮市場對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打破“條塊分割,部門所有”的傳統格局,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鋪平道路;2.努力改善政策環境和區域環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繼續吸引國內外科技人才來京創業和發展,最大限度的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3.充分利用大專院校和中介機構的教育資源,采取多種方式對科技人才進行培訓和教育,努力建設一支跨世紀、多樣化的人才隊伍。
以上是議案辦理情況的彙報。下麵再對一些未辦理的議題作一簡短說明:
1.關於留學人員創業園問題。第309號議案提出各區縣均要設立留學人員創業園,該項議案實施難度較大,主要存在留學人員是否願意進駐偏遠區縣創業園的問題。我們認為,應先在重點區域建立創業園,然後視發展情況,逐步推開。
2.關於二板上市問題。第120號議案提出“希望批準第二板塊股票上市”。國務院已作出規定,二板市場將設在滬市和深市,因此北京近期將不會出現二板市場。
各位委員,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科技園區建設一直受到市人大常委會和許多人民代表的關注、督促和支持,這是對政府工作的促進和幫助,也是對廣大科技人員的激勵和鼓舞。我們將繼續認真地聽取和研究委員和代表的批評、意見和建議,以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切實在實踐中加以改進,積極促進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科技園區建設,為發揮首都科技優勢,加速首都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把握新的機遇,開拓谘詢市場,為發展首都經濟作出新貢獻北京科技谘詢業協會理事長鄒祖燁在1999年7月30日紀念國家發展科技谘詢業試點工作及北京科技谘詢業協會成立五周年大會上的報告各位領導、各位顧問、各位會員代表、各位同誌:
北京科技谘詢業協會成立已經五年了。過去的五年,也是北京市實施國家發展科技谘詢業試點工作的五年。
北京作為全國發展科技谘詢業的試點城市,在原國家科委——科技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首都廣大科技谘詢工作者的積極努力和配合下,按照發展科技谘詢業的試點工作原定方案積極推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和經驗,現彙報如下:
一、北京谘詢業興起和發展的簡要回顧北京由於擁有得天獨厚的科技、文化、信息和智力優勢,是我國按市場機製運行的谘詢業起步最早的地區之一。從1979年北京市科協率先創辦全市第一家谘詢服務機構——科技谘詢服務部開始,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北京谘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多種所有製形式並存的、覆蓋全市工業、農業、科技、商貿、教育、衛生、司法、財政稅收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和部門,谘詢服務內容包括經濟、技術、工程、管理、法律、會計、審計等諸多領域的高智力密集型行業。
1993年底,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同誌提出“應該發展市場上的軟科學,要加速發展科技谘詢產業”的指示精神。1994年,國家科委先後組織了多次軟科學專家和不同類型的企業家座談會,深入江蘇、上海等地調查研究,提出了要在“少數經濟發達、科技力量強、市場發育程度較高的地區和城市先行試點,以點帶麵,推動全國科技裳搗⒄埂鋇慕議,並立即召集京、津、滬、蘇等省市科委就科技谘詢產業試點進行籌備討論。隨後,北京市科委在國家科委的支持與指導下,組成了聯合調查組,對北京地區的科技谘詢業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同時結合北京的實際,製定了北京市發展科技谘詢產業的試點工作方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審定,正式報請國家科委將我市列為全國發展科技谘詢產業試點城市。1994年6月24日,國家科委複函批準將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列為全國發展科技谘詢產業試點省市,要求三市一省按照“大力扶植,積極引導,按市場機製運行,向國際規範靠攏”的原則,對所提出的科技谘詢產業試點方案進行充實和完善。同時,在發展科技谘詢產業中,結合本省市的特點和優勢,選準一批能形成科技谘詢產業的生長點,統籌規劃,創造條件,積極探索,形成特色,推進科技谘詢產業的繁榮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