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特載(四)(1 / 3)

一、發揮首都科技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目前,本市高新技術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其增長速度持續保持在20%—40%,並形成一定的總量規模。1998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38.7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6.9%,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2.6%,對全市工業貢獻率達54.6%,比1997年提高15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突破50%,達到50.98%,提前兩年達到了“九五”計劃的目標。

北京已經擁有一批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規模效益顯著、具有支柱作用的骨幹企業集團。到1998年,在北京高科技企業中,技工貿總收入超過500萬元的有1391家,超過5000萬元的有198家,超過億元的有96家,超過10億元的有8家。聯想集團、四通集團、北大方正集團、紫光集團等已經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集團公司。

本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正像代表在議案中所提出的,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目前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政策問題、產權問題、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和規劃問題。下麵就市政府為解決這些問題所采取的措施分別加以說明。

(一)完善政策體係,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人大代表在議案中多次提到政策問題,包括“製定統一的科技園區政策”、“製定優惠的減免稅政策”、“要研究製定本市扶持試驗區快速發展的相關政策,如稅收、金融信貸、人才、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風險投資、擔保等”。這些建議引起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北京市已製定和發布的政策、法規、製度和管理辦法有40多件,其中地方政府規章主要包括:《關於大力發展民營科技型企業若幹問題的通知》、《北京市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若幹規定》、《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暫行條例》及實施辦法、《關於促進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意見》、《北京市民營科技企業試行股份合作製辦法》和《關於解決民營科技與高新技術企業在市區縣人才服務中心存檔人員的夫妻兩地分居問題的通知》等。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本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依托力量。根據這一整體形勢,北京市在出台係統政策時,注意加大對民營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在這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突破。市政府辦公廳1998年7月發布的《關於扶持民營科技企業若幹規定的實施辦法》中,作出了一係列新的規定:①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申報和承擔國家財政支持的研究開發項目;②凡符合本市扶優條件的民營科技型企業,經市政府主要部門審核確認後可享受與國有大中型企業同等的扶優政策;③從1999年起,以上一年度企業實際上繳所得稅額為基數,對新增部分按50%的比例在預算中安排,用於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界。此外在開發區征用土地的土地出讓金、城市基礎設施“四源”建設費、市政公用設施建設費,也給予了優惠。

在辦理人大代表議案期間,即1999年4月,市政府頒發了《北京市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這是關於本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攬子”政策,是在原有政策平台上的進一步延伸和突破。該政策共33條(以下簡稱“33條”),分為四個部分,不但涉及麵廣,包含內容多,而且在許多方麵取得了突破。例如,政策規定“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非國有高新技術企業智力資本占總股本的比例可達到35%”。“屬於職務發明的高新技術成果作價入股項目,從項目實施起,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高於50%的該成果股權收益。成果轉讓時,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於20%的轉讓收益”等等。市政府還將在近期發布兩個政策文件,即《關於集體科技企業產權製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北京市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幹規定》,這樣就在建立完善的政策體係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二)理順產權關係,推進機製創新和製度創新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產權問題日益嚴重地擺在企業麵前。產權問題不解決,企業利益主體模糊,知識和智力難以參與分配,職工的積極性和企業潛力不能充分地調動起來,嚴重地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人大代表在議案中也提出了“如何做到產權明晰,技術、信息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應遵循什麼章法”的問題,建議“積極推進股份製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製度,促進新技術企業形成自我健康發展的運行機製”。

為了解決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權問題,本市采取了一係列措施。1996年發布《關於轉發〈集體科技企業產權界定若幹問題暫行規定〉的通知》,1997年發布《關於北京市對出資入股的高新技術成果進行認定的通知》,1998年發布《關於鼓勵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若幹規定的實施辦法》,今年除轉發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委《關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幹規定》外,還頒布了《北京市關於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

通過一係列政策引導,試驗區產權製度改革工作取得進展。四通集團公司改製工作已經順利完成,其做法是通過成立新四通公司,在增量上實現了產權明晰。四通改製經驗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目前聯想公司等8家高科技企業的改製試點工作也已經啟動,試點內容包括:企業提取不超過年利潤35%的金額,對主要技術骨幹、經營骨幹和創業人員進行獎勵;將獎勵基金、福利基金作為股份按技術等要素進行分配;將相當於所評無形資產不超過60%部分以個人股方式獎勵給企業主要技術、管理骨幹和職工;將資產增值部分(30%)以個人股方式獎勵;將原屬集體科技企業的資產,按員工貢獻大小,以股份形式量化給企業員工等。與此同時,在中關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基礎上,又向中國證監會推薦了12家高新技術企業A股上市。

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之後,市政府采取措施全麵貫徹落實會議精神,8月份通過《關於北京市市屬技術開發型科研院所轉製的意見》。北京市現有市屬科研院所107家,其中技術開發型院所65家(職工人數占市屬科研院所職工總數的72%),社會公益型院所42家。北京市將進一步深化科技體製改革,技術開發型院所原則上要轉製為科技型企業、整體或部分進入企業、或轉為中介服務機構等。技術開發型院所轉製工作,預計於1999年年底完成。社會公益型院所改革的調研和試點工作也已經啟動,改革方案正在製定,預計將在2000年上半年完成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工作。市政府十分重視企業成為技術開發主體的問題,決定加強對大中型企業的領導,加大對企業開發中心的資金投入,通過一些指令性和指導性的手段,使企業科技投入和研發投入達一定比例,市政府將於10月份專門研究這一問題,並製定出相關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