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特載(三)(1 / 3)

(五)依靠科技進步,促進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社會發展科技工作以貫徹中國21世紀議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中心,結合首都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在環境保護、城市交通、社會安全、醫療衛生、城市建設與管理、城市氣象與減災防災等方麵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可喜的示範推廣效益。特別是1998年市政府召開了北京市社會發展科技工作會議,提出了3941(即三個重點、九大領域、四項產業化工程、一項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行動方案,明確了社會發展九個領域的工作任務和重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等,特別注意推動高新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如推廣代用燃料汽車是調整能源結構、治理空氣汙染、清潔城市環境的重大舉措,市科委作為前期工作的牽頭單位,與有關委辦局和企業經過兩年的努力已經完成了該項工作的整體規劃、主導技術選擇和政策設計,啟動了代用燃料汽車示範工程,使北京市列入了全國推廣清潔汽車試點示範城市,為市政府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基礎。北京市金融單位緊急報警聯網係統(CAFIS)和指紋識別係統的研製成功,為全市金融體係的安全運行提供了高科技保障。CAFIS係統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數秒鍾內)對金融犯罪發出警報,並協助公關機關迅速調動最近的警力緝捕罪犯並為受險機構提供安全保護。該係統試運行後直接破案達2000餘起,連帶破案4000餘起,挽回經濟損失近億元,大大提高了公安機關偵查破案的時效性和準確率,對打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發揮了積極作用。

懷柔可持續發展實驗縣的健康發展引起了國家計委的關注,決定每年給予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連續投入三年。1998年,北京市正式向國家申報將懷柔縣列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2月份已通過國家級專家組評審,專家組高度評價了懷柔縣在依靠科技進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麵取得的成效,一致推薦其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六)科技體製改革進一步深化,首都區域創新體係的基礎初步奠定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國務院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精神,我市的科技體製改革堅持全麵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認真貫徹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麵向經濟建設和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的基本方針。積極圍繞首都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著力進行科技係統的結構調整、人才分流、機製轉變、製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強與中央在京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有效聯合,加快人才的吸收與培養,形成科技力量的合理布局和有效集成,努力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積極運用股份製和股份合作製等形式,實現科技要素和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在調動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員積極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強科技輻射能力,為首都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全社會的科技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為建立首都創新體係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1998年,市科委和市體改委等委、局聯合下達了《關於進一步貫徹“國務院關於‘九五’期間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深化市屬科研院所體製改革的若幹意見》,召開了全市科研院所會議,總結了“九五”前三年院所改革與發展的情況和經驗,部署了“九五”後兩年的改革工作,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的科研機構進行統籌研究,合理定位,探索有效結合的新形式。在各科研院所定位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和完善包括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北方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在內的33個高技術實驗室、52個中試基地、1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施培養學科、技術帶頭人的科技新星計劃以及鼓勵院所興辦科技企業、推動企業化管理等舉措,對市屬科研院所進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初步調整了科研結構,吸引穩住了一批科研骨幹,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對優勢,使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符合地方科研院所特點的改革和發展之路。

(七)科技普及工作走上法製化軌道,“五個一百工程”全麵啟動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市科學技術普及事業的健康發展,盡快將科技普及工作納入法製化軌道,1998年11月5日由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從1999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是我市科技立法工作的重要新成果,對全市科技普及工作將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1998年我市全麵啟動科技普及的“五個一百工程”,即在三年內創建100個科普示範鄉,命名100個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創作出版100種優秀科普圖書和影視作品,建立100個科技示範學校和組建100個首都“青年誌願科技服務小隊”,對各個領域的科普工作起到了積極的帶動和輻射作用。1998年我市加大對科技普及工作的投入力度,市級科技普及活動經費達到720萬元,各區縣也都增加了對科普工作的投入,提前實現了中央要求的2000年人均0.5元的目標,使科技普及工作更加活躍。特別是1998年5月舉辦了以“信息——傳播與利用”為主題的“’98北京科技周”,基層活動達千餘項,吸引了上百萬人次參加,科技周已經成為我市涉及範圍最廣,參加人數最多,反響最強烈,宣傳效果最好的全市性群眾科技活動。

(八)國際科技與人才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國際科技和人才的交流與合作是我市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國際科技交流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主線,審批和執行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5個,在合作層次、規模和科技水準上都有新發展,積極配合、支持了農業、工業、社會發展和科學研究各領域的科技進步。特別是恢複了與莫斯科科委的長期科技合作關係,促進了加拿大“高技術之都”萬錦市與海澱區建立交流渠道。中外合作共建了3個科研機構,完成了中—英“華北鄉村水環境合作項目”,使房山區南韓繼村的示範工程取得可喜成效;啟動了與歐盟合作的“北京市二、三環路智能性交通管理係統示範工程”前期研究和北京有線電視網絡建設示範工程;與挪威在清潔生產項目的二期合作當年啟動,當年在部分企業取得成效。

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圍繞發展首都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拓寬引智範圍,全年執行引智項目150個,組織引進外國專家180人,派出培訓508人,除了在工業、農業和高技術領域的引智工程繼續取得積極進展外,更配合稅務、財政、審計、人事、勞動、城市規劃和商業改革與建設等開展引智項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得到國家外國專家局的很高評價。全市初步確立10個引智示範項目,7個引智成果示範基地掛牌。

一年來,我市科技工作取得的新進展,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有力的領導下,在中央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全市各係統、各部門、各區縣的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科技知識分子與群眾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僅代表市科委表示衷心的感謝!

應該看到我們的科技工作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有:①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科研開發的後勁不足;②解決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的技術支持能力不足;③一些高科技企業和傳統企業製度改革進展還不夠快。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