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特載(二)(3 / 3)

特別是,為了解決高新技術企業創業發展中的資金短缺問題,1998年在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大力推動下,我市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的高新技術產業投融資網絡體係。該體係現由3個風險投資公司和3個擔保基金組成。3個風險投資公司是:①中美合資北京太平洋優聯技術創業有限公司,協議投資3000萬美元,注冊資金1000萬美元;②北京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股份公司,注冊資本3.1億元;③北京科技風險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億元。這樣總資本達10億元人民幣。三個擔保基金是:①由市科委和市財政出資啟動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融資擔保資金,總金額2億元;②由試驗區管委會、中投保公司、首創集團和商業銀行共同運作的擔保資金,注冊資本1億元;③中小企業擔保資金,注冊資本1億元。總的信貸擔保能力達40億元。此外各銀行也加大了向高新技術產業投入傾斜力度。1999年一季度農業銀行北京分行和市商業銀行分別與市科委簽訂了授信總額度達15億元的合作協議。這樣,我市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創建和發展建立了多階段、多形式的資金支持,並為建立和完善科技風險投資和風險擔保機製,實現高科技產業融資的多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以中關村為龍頭的環京高科技產業帶的格局基本確立經國家批準去年酒仙橋電子城和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部分進入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進一步擴大了“一區多園”結構,由此形成以中關村為龍頭,以四環路為主線的環京高科技產業帶。環京高科技產業帶依托民營科技企業、國有科技創新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三支產業大軍,扶大育新,著力培育知識創新型企業,將成為北京新的經濟增長帶。

一年來,部分區縣創辦的科技園區也初具規模,如順義天竺空港開發區、朝陽望京民營科技園、大興縣民營科技園、石景山八大處科技園等,這些新興科技園區的發展,使北京形成了多層麵、多類型的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環境構架。

(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示範工程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窗口”

實施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示範工程是“九五”期間我市農業科技工作的重點之一。目前我市已在京郊建立了14個涉及糧食、蔬菜、林果、水產和特色農業產業為主的、以現代農業為特色的試驗示範區,其中五個已被列為國家科技部工廠化高效農業示範區,順義示範區被定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農業示範區。它們發揮本地區的資源特點,依托首都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學校的科技人才優勢,同時積極開展引進國外智力和國際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注重整體設計,積極采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和傳統農業的技術精華相結合,引進和培育新品種,辦得各具特色,充滿活力。其中建在昌平的中日友好觀光示範果園、懷柔西洋參優良品種示範基地、房山中華獼猴桃試驗示範基地、平穀桃優良品種示範基地、大興現代蔬菜科技試驗示範區等已建成集園藝生產、觀光旅遊、度假休閑和推廣示範為一體的綜合性試驗示範區。這些示範區的建立為高科技改造傳統農業和技術擴散創造了條件。位於海澱區的北京錦繡大地現代農業示範區依靠高素質人才、社會化融資、工廠化生產和企業化管理,大力發展現代種植業、養殖業、觀光農業,目前已集成20餘項國內外先進的農業和農業生物技術,建成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培養車間、蔬菜培苗育苗車間、水培蔬菜工廠、節能型日光溫室。在成立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已成為首都現代化農業的重要示範窗口。江澤民總書記、溫家寶副總理和薑春雲、彭佩雲副委員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親臨視察,給予鼓勵。全國人大常委會《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執法檢查組視察後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四)以“雙百互訪”為突破,發揮首都科技優勢掀起新熱潮1998年初,新一屆市政府組成不久,就責成北京科技協作中心——首都科技集團組織北京市與清華大學的“雙百雙向”互訪活動。林文漪副市長親自帶領百名區縣局級領導幹部訪問清華大學,隨後百名清華大學教授回訪了部分局總公司和區縣。這次雙向互訪活動的舉辦,增進了官、產、學、研各界的交流與了解,又達成了多項合作開發意向,創造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形式,並拉開了1998年推動在京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首都經濟密切結合的序幕。1998年市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軍事醫學科學院簽定了全麵合作協議。8月,市政府又與清華大學聯合共建了“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它以清華大學現有的2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所擁有的設施、人才和成果為基礎,組織專家對清華大學的研究成果進行商品化、產業化論證和評估,篩選出市場前景好,符合首都經濟發展方向的項目,並輸送到北京市實現產業化。隨後密雲縣政府又與清華大學共建了清華(密雲)高科技工業園,與此同時,北京大學、化工大學、工業大學等高校的一批產業化項目先後進駐密雲,一個高校科技產業基地正在形成。大興縣和懷柔縣也組織了本區縣的“雙向互訪”活動,邀請中央在京單位的大院大所、市屬科研院所、國有大中型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參加招商、洽談活動,對區縣的經濟、科技發展注入活力。

依托首都科技優勢,技術市場交易日益活躍,1998年北京地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突破80億元大關,達81.56億元,與1997年相比,增加了50%。北京科技協作中心——首都科技集團在促進在京科研與設計院所和高等學校與本市企業溝通,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科技協作與技術交易大幅度遞增,1998年組織技術交易總成交額首次突破10億大關,達到10.8億元,交易各種技術4500多項。首都科技集團和技術市場辦公室積極組織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參與郊區縣組織的招商、洽談活動,達成了多個合作意向,對區縣的經濟、科技發展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

依托首都智力、信息優勢,谘詢市場日益活躍。北京被確定為全國發展科技谘詢業試點城市以及北京科技谘詢業協會成立以來,注意發揮首都的科技、信息、智力優勢,積極開拓谘詢市場,加速北京谘詢產業的發展。谘詢業務範圍逐步擴大,谘詢水平進一步提高,已成為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跨學科、綜合性的高智力密集行業。特別是谘詢業協會新設立的決策谘詢、信息谘詢、工程谘詢、企業管理和市場調查五個專業委員會,開拓了專業谘詢的領域。開通的谘詢熱線站點為廣大的谘詢從業者和谘詢機構提供專業的網上信息產品,加強了谘詢行業的信息交流與溝通。據統計,1998年全市谘詢機構已達7000多家,谘詢總收入超過70億元。

市政府專家顧問團作為發揮首都科技人才優勢的重要組織形式和高層次決策谘詢機構,注意充分發揮12個顧問單位和300多名顧問的作用,為市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決策科學化服務,他們圍繞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對策、金融產業政策、資源信息化等市政府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決策谘詢活動,提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如市政府顧問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承擔了《北京市中小企業發展對策研究》課題,在廣泛深入調查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向市政府提出了九方麵係統的政策建議,受到專家的很高評價和市政府領導同誌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