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特載(二)(2 / 3)

同誌們,全國技術創新大會的召開為北京市科技事業和經濟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我們堅信,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與指導,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確決策和部署,廣大科技工作者勇於創新、銳意進取,我們就一定能夠開拓創新工作的新局麵,為首都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努力開創跨世紀科技工作新局麵範伯元主任在1999年5月5日北京市科技工作會議上的報告同誌們:

我們這次科技工作會議是在今年全國和北京市的人大與政協兩會相繼圓滿結束後召開的,各項工作的方針與任務已經明確。特別是今年2月10日,江澤民主席考察北京工作時所作的關於發揮以中關村地區為代表的首都科教優勢,加強科技創新,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指示,進一步指明了首都科技工作的戰略方向與重點。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動員全市科技界和科技產業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思路和工作部署,抓住難得的跨世紀發展機遇,以知識經濟為導向,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建設首都區域創新體係,加速科技產業化進程,努力開創跨世紀科技工作的新局麵。

下麵我就當前北京科技工作的形勢和今後的任務作一報告。

一、1998年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1998年是我國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有力的領導下,我國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日益深化的影響和挑戰,戰勝了嚴重洪澇災害,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堅韌意誌、聰明才智和強大的戰鬥力與凝聚力。

1998年又是我市實施發展首都經濟新戰略的第一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實現增速9.7%,三次產業結構合理,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

1998年更是我們科技戰線麵對重大發展機遇的一年。去春以來,江澤民總書記就知識經濟和創新問題作了多次重要指示,強調“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於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北京成為1998年我國知識經濟最重要的論壇,使我們大大深化了對首都經濟發展戰略本質、核心與前景的認識。朱基總理指出“本屆政府的最大任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國務院隨即成立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召開了三次會議,作出了一係列重大決策。1998年,我們隆重慶祝了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和北京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創建十周年,成功舉辦了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京台技術成果交易會,京港第二次經濟技術洽談研討會,黨和國家領導人一次次來北京視察、指導,一個發揮中關村科技、人才優勢,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宏圖在迅速醞釀和謀劃。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98年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麵:

(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次突破50%根據市統計局的分析,1998年我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98%,首次突破50%,提前兩年達到了“九五”計劃的目標。其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最高,達51.09%,第一產業50.6%,而高新技術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6%,與全市三次產業的發展趨勢吻合,表明科技進步在各個經濟領域正普遍受到重視,並不斷提高了顯示度。科研開發獲大麵積豐收,全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二等獎104項,三等獎210項。

(二)高新技術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創新與創業環境建設取得新的突破1.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增長1998年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國內生產總值達157.7億元,同比增長20.9%;技工貿總收入492.2億元,同比增長29.9%;工業總產值245.4億元,同比增長28.4%;上繳稅費15.7億元,同比增長22.7%。繼1996、1997年試驗區進軍廣交會獲得成功後,在1998年的兩次廣交會上,北京高科技展團再創佳績,共成交11929萬美元,成為北京交易團的重要支柱,顯示了中國具有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的創新力和競爭力,不但探索了一條進軍世界市場、參與國際合作的路子,而且對推動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的轉變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98年,試驗區外各區縣民營科技企業十分活躍。據對區外1885家骨幹民營科技企業的統計,全年技工貿總收入達50億元,增長29%,大興、朝陽民營科技企業的總收入占全市40%,增長率分別達50%和40%。

2.信息產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確立1998年,“三菱四通”和“首鋼日電”投入運營,進一步增強了北京在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綜合實力,奠定了首都信息產業的基礎。聯想集團總營業額達170億元,全年銷售計算機80萬台,繼續占據了國內市場占有率的首位。北大方正集團產值達75億元,其顯示器產銷量列國內企業第一名,並進入歐美市場。特別是軟件產業迅速成長,新成果、新產品不斷推出,被確立為北京高新技術產業的重中之重。1998年,經報請科技部批準,在北京建立了“國家火炬計劃北京軟件產業基地”,該基地包括了6個軟件園和15家軟件骨幹企業,集研究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維修於一體,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1998年,市政府又采取有力措施,加速首都信息平台的建設步伐,為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

3.“五網一橋”的科技企業創新創業支撐體係初步建立為扶持中小型科技企業的發展,我市於1996年提出建立“五網一橋”的創新與創業支撐體係的計劃。“五網”是:①孵化器網絡。它是1998年1月經國家科技部批準我市建立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網絡係統。這一網絡目前包括11個孵化器,有5個建在大學,即北大生物城、清華科技園、北航新材料科技孵化器、北醫大生物醫藥科技孵化器以及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北京市科委、清華大學共建的軟件孵化器;4個建在北京試驗區,包括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上地留學人員創業園、昌平科技園區創業中心和豐台國際企業孵化器等,此外還在大興縣和朝陽區建立了民營高科技企業孵化器。②科技信息網絡。1998年我市正式開通了北京科技信息網,並通過北京科技經濟信息聯合中心建立了中央在京的30多個部門信息中心的信息資源開發與服務網絡。③科學儀器與裝備協作服務網絡。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和北京市科委共同籌資,集成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的資源建立的科學儀器與裝備協作服務網絡,已運作一年多,效果良好。④培訓網絡。依托高校教育資源和中介機構的功能建立企業人才培訓網絡,開展了一係列培訓教育活動。⑤由市科委和北京市科技金融促進會聯係協調的科技投融資網絡。“一橋”是溝通科技企業與海外科技產業中心區和促進機構聯絡與服務的橋梁。依托這一有資源優勢與組織特色的“五網一橋”創新創業支撐體係,1998年我市又成立了北京市技術創新與生產力促進中心,為北京地區中小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生產力提供綜合性服務,從而進一步改善了我市科技企業的創業與創新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