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科技代表團出訪取得重要成果。
為落實首都經濟發展戰略,特別是推進首都信息化工作,林文漪副市長率北京科技代表團分別出訪了美國和歐洲。
三四月間,北京科技代表團赴美實地考察了“矽穀”和美國信息服務業發達地區猶他州的鹽湖城,訪問了CISCO、SUN和NOVELL等公司,探討了IT產業的發展趨勢、技術前沿,以及在首都信息化工作中的技術合作等。其間,代表團還訪問了聖何塞市市長和猶他州副州長,考察了政府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與管理。另外,考察了美國風險投資的典型公司。
考察期間,市科委與SUN公司就發展首都信息技術簽署了合作協議,林文漪副市長出席了簽字儀式。
12月,林文漪副市長再次率北京科技代表團出訪,在科技部、駐歐盟使團的大力支持下,在布魯塞爾聽取了歐盟關於信息化社會計劃四項行動的專題介紹,做了《發揮北京比較優勢,促進國際合作》的報告,並就北京與歐盟科技合作事宜與歐盟信息工業總司進行了深入、廣泛的討論。林副市長與羅伯特·那如司長簽署了雙方合作的會談紀要,確定了合作領域為:電子商務、社會保障體係、環境監測、水資源管理以及交通、公交管理等。為北京與歐盟的長遠科技合作奠定了基礎,也為數字北京以至首都經濟找到了戰略合作的夥伴。
3.在中、俄雙方使館科技處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交流協商,市科委與莫斯科科委簽署了《北京市與莫斯科市開展合作意向書》。恢複了兩市中斷了六年的關係。
(三)合作項目成效顯著
1999年新開合作項目有以下特點:
1.在項目的組織和規模上有所突破。
由市水利局、水科所承擔的中國—德國政府間合作項目——《北京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雨洪控製與利用》,將針對我市大規模城建所造成的洪水,開展雨水收集、處理、利用和回灌地下等方麵的研究。項目得到國家科技部和德國科技部的支持,總投入超過5600萬元。其中,德方投入600多萬馬克。此項目已列入“二四八工程”。
由中國農業大學承擔的《華北平原作物高產及高生產力條件下環境可承受的持續農業研究》,是中國—德國政府間合作項目。將利用學科交叉和綜合的優勢開展研究,為北京和華北地區的農業持續發展提出理論依據、優化資源利用的決策方案和管理措施。項目總投入超過5000萬元。其中,德方投入500多萬馬克。
2.院校開始結合市情選項。
1999年建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資金後,在引導院校和研究單位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方麵已顯出作用。
結合延慶縣經濟發展的目標與地理特點,中國農業大學在我委支持下,與延慶果品公司合作,引進了美國10個抗寒葡萄品種,準備替代現有的填埋越冬品種。
3.校際、所際對外交流活躍。
北京建工學院與法國馬克西米利爾佩雷學院聯合在京建立“中法能源培訓中心”,法方將投資800萬法郎購置教學設備,並定期派員來京授課。
北京工業大學與英國東倫敦大學聯合在北京開辦MBA專業,英方定期派教師到京授課,結業時由英方頒發給MBA畢業證書。
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藥學院與日本新瀉藥科大學、北京財貿管理幹部學院與澳門亞洲國際公開大學、北京體育師範學院與日本橫濱山手中華學校等也都相繼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人員互訪等活動。
為處理與利用農作物秸稈,市農機研究所與芬蘭農業工程研究所合作開展了中國—芬蘭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草飼料加工技術開發”。對秸稈進行機械收集,再進行氨化等工藝處理,將秸稈轉化為牲畜飼料。從而解決了長期困擾農業發展的難題。目前,已進入設備國產化的研究階段。
中國、羅馬尼亞合作開展的“治療兒童、成年人腹瀉新醫藥的研究”,雙方已進行了工作互訪,對進一步進行該藥的研究開發、利用及在羅馬尼亞開設相關診所達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外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