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之常用方劑,其方義是據前述五法所組成,茲不複贅。臨床運用時,可根據患者之陽亢、脾虛、陰傷孰輕孰重,以上述五法加減化裁,寓圓機活法於規矩之中。
餘臨床體驗,用海藻、昆布等含磺藥物治療“甲亢”,並不能取得穩定效果。但對重症“甲亢”患者,開始治療時,於上述辨證論治諸法中,酌加海藻、昆布各6~9克,可提高療效,症狀穩定後即應停用;對心率增速明顯者,於上述方劑中重用沙參(可與太子參同用)、麥冬,加生地、生甘草、生龍齒、生牡蠣、酸棗仁等味;對突眼明顯者,加白蒺藜、生牡蠣,久服有良效。
在治療之初當以湯劑治之,俟病情穩定後,需配製蜜丸服四至六個月,以鞏固療效。
嗜鹹症一談
劉永銘
曾治喬姓女患者,產後四個月,喜吃鹹食超常人,每餐必食鹹菜一大盤,而不嫌其鹹,難以控製。否則不能進食,食後口渴不多飲。飲多則麵見浮腫,漸感耳鳴、腰酸、膝軟、不能操持家務。在當地求治無效,來我院就醫。
證見:患者麵色白,顏麵浮腫,神倦懶言,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緩,兩尺按之尤弱。此乃下元虛損,命門火衰所致。治宜溫補腎陽法,方用金匱腎氣湯加減:熟地20克山藥20克雲苓15克澤瀉15克五味15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山萸肉15克五劑,水煎服。服藥後,患者食鹹菜量已減,每餐可自控在一小盤左右。口渴,飲水量稍增亦未見浮腫,仍腰酸,肢冷,舌淡、苔薄白,脈沉緩。效不更方,原方加用附子15克、肉桂15克,以增強溫補之力。三劑後,患者自訴食鹹菜之量較常人稍多,肢漸轉溫,耳鳴、腰酸明顯好轉。查其舌質淡無苔,脈緩,兩尺稍有力。再將前方配成料藥,煉蜜為丸,囑早晚各服三錢,淡鹽水送服。後追訪該患者病未複發,能操持家務,吃鹹食之量一如常人。
該患者早婚數產,腎氣已屬不足,此次產後,房室不節,再傷其腎。腎為先天之本,腎陽衰微,命門火衰,失於溫養,故腰酸、耳鳴、肢冷、足膝無力、小便清長,諸證叢生。素問·五髒生成篇》曰:“色味當五髒……黑當腎鹹”。根據五味歸屬五髒的規律,鹹味多入腎經,在腎氣蒸化下供應機體需要。本例患者,腎陽衰微,蒸騰氣化之力必減,鹹味食入雖多,亦不能轉輸利用,同氣相求以補其不足,故嗜鹹而又不嫌其鹹。究其病因病機,總因腎氣虛損所致。故用金匱腎氣丸,益火之源,補命門不足,助蒸騰運化之力。命門火旺,諸證消退而收效。此類疾病筆者臨證尚未遇到,查考手中書籍,亦未見記載,暫自擬為“嗜鹹證”。
奇症拾零
陳景河
症之奇者,形形色色,業醫終生,亦難盡見。清人沈岷源輯《奇症彙》,搜羅繁富,足資參考。然推沈氏命意,在“奇”而不在“症”,遂有“額角瘤中藏棋子”、“割破其瘡有黃雀飛鳴而去”等不經之談,非巫非醫,妄言妄聽,反滋眩惑。竊謂治奇症,須於“症”字著眼,依辨證施治原則而尋理、選方、用藥,縱然奇、縱然怪,常可獲效。
啼泣症,僅見於女性。解放前,婦人從人不專主,常受打罵,哭泣入睡,因而罹此疾者不甚罕見。症狀為慟哭後,時而抽噎,餘悲不止,夜眠往往因抽噎而醒,晝則發作頻頻不能自禁,本人苦之,他人厭之。餘診之,概從肝鬱論治,肝木火熾,反來刑金,肺之誌為悲,悲不能勝怒,故抽噎啼泣不已。以《金匱》枳實芍藥散改為湯劑,枳實、芍藥各50克,水煎服。
輕則三劑,重則五劑,無一不愈。
單眼暴突症,係一37歲女患者,半年前突聞其母暴亡,大哭之後,左眼球努出,兼感脹痛。
始經某醫院診為甲狀腺突眼症,治之反劇;後經省某醫院疑為眼球後腫物,又轉北京某醫院,排除前兩種診斷,但未定病名,亦無療法。患者幾經輾轉,病勢無減,求治於餘。診見其左眼眼裂增寬,眼球明顯高突,於側麵觀之,可高於右眼5mm,脈弦緩有力。此乃肝氣上逆,目為肝之竅,肝氣急,偏攻於上,遂發是症。治以舒肝解鬱之法,藥用柴胡舒肝湯進退(白芍40克枳實25克柴胡20克川芎15克桔梗10克赭石15克青皮20克大黃2克膽草10克青葙子15克菊花15克等,服藥半年,患者左眼恢複正常。
一中年女子患交接頭痛已七年之久。自花燭之夜起,每房事後即頭痛,須過四五日始止。因性欲頗旺,故患者頭痛經年累月,無一日少寧。初時尚輕,日久漸重,百治無效。診見其麵容華好,絕無病態,詢得其煩躁易怒,月事正常,已生二胎;脈弦緩有力。此乃係情感激動、血氣上衝所致,仿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義(柴胡20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大黃5克川芎40克生地30克赭石35克半夏10克,水煎服)治之,三劑後頭痛即止,房事後亦無所苦。囑其守服一個月,以防複發。彼謂已愈輟服,三月後果然複發,仍服前方三劑而止。患者續服二十劑,隨訪十年,從未複發。
以上數例,以“奇症”概之,似無不妥。一得之愈,以備博采。
奇病治驗點滴
張絢邦
左角發酒治屍厥。1980年10月間,本院藥劑師孫某陪建築工人李某來診,自述:每於理發修麵,刀剪上及左側發角即刻昏眩厥仆、不省人事,且麵色蒼白、四肢厥冷,經掐人中或頻頻呼喚,曆十數分鍾方漸漸複蘇。如此已半年餘,因而視理發修麵為畏途。曾經中、西醫醫治無效,也不知為何病。餘診其脈,小弦而滑;察其舌,苔薄白膩,身形如常人。因思《素問·繆刺論》有“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屍,或曰屍厥……剃其左角之發,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立已。”初未敢信其言,試處方,囑其取本人左鬢角之發,瓦上鍛存性,研細末,以上好白酒一杯衝服之。一次覺舒,撫觸左鬢角,略有昏眩,但不跌仆,不暈厥。複取另一健壯青年左角發,製服同前。三次後,意獲奇效,從此病未再發,乃信經典方中有如此經驗,記之以飧同道。
內服外敷治舌衄血箭。新疆人民出版社哈薩克族翻譯那某,男性,患舌衄已十一年。舌前三分之一有一細孔,上有紫痂,似赤豆衣。每於咳嗽、進食或大聲講話後,自小孔中噴血如泉湧,張口竟射出口外。輾轉京滬治療,診斷為“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詢之,其母、其妹於口腔粘膜亦有相似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