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治療排毒係統(三)(1 / 3)

牙痛小議

劉級三

牙齒為骨之餘,腎主骨,牙齒亦屬腎也。上牙齦屬足陽明胃經,下牙齦屬手陽明大腸經,因而患牙疼者多責之於腎及陽明二經(齲齒除外)。由腎經病引起的牙疼,大都咎由腎陰虛,陰虛不能斂陽,因而腎火炎上,攻衝牙齒作痛。臨床表現除牙疼外,每有顏麵潮紅,牙齒鬆動,舌紅無苔,脈細數第一派陰虛陽浮之象。治療此症須大補腎陰,反佐以附子引火歸元。

餘每用馮楚瞻的“全真一氣湯”和張仲景的“芍藥甘草湯”化裁治之,療效較滿意。如我縣於某,患牙疼十餘日,曾用多種消炎及鎮痛藥不見好轉。查其以手托腮,顏麵潮紅如妝,舌紅無苔,脈細數,大便不幹,口幹不欲飲。考慮其牙疼劇烈用消炎鎮痛藥仍不緩解。此種疼痛非實火所致,其麵紅舌紅脈細數,似屬火證,但大便不幹,口不渴,又非火邪之征;乃下陰虛、上浮熱之假象。治以大滋真陰,引火歸元之劑。處方:

熟地50克山藥20克萸肉20克寸冬15克附子10克黨參15克五味子15克牛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水煎涼服。本方用熟地、山藥、枸杞、萸肉大補腎陰,輔以麥冬滋肺金以生水,黨參扶正,白芍、甘草緩解痙攣鎮痛。大滋真陰中佐以大辛大熱之附子;更用五味子、白芍之酸斂,使附子之熱不致上竄泛溢;用牛膝等導之下返坎宮;涼服,以冀附子之熱在上焦不發揮熱的作用,達下焦後,才能發揮出辛熱之功能。

患者服一劑後牙即不痛,麵紅亦退,繼服兩劑痊愈。

由陽明熱盛引起的牙疼,除疼痛外,還伴有齦腫口燥,舌苔黃厚,大便燥結,脈數等症。其治法早有成方,如“清胃散”、“唇齒清胃丸”等。筆者試用這類藥,療效不太滿意,原因何在?筆者分析,胃的生理功能是喜降惡升,由胃火上攻引起的牙疼,再用升麻去升提,豈不是火上澆油!”唇齒清胃丸”內雖有大黃、苓柏、梔子等清熱瀉火藥,但仍用升麻、防風等升提風燥藥,是以用之其效不顯。筆者於臨床中根據胃的生理功能宜降不宜升的特點,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的特點,采用清潤胃熱肅降衝逆的方法。選用張景嶽的“玉女煎”和張錫純用赭石、牛膝治愈牙疼的方劑化裁,治療多例,效果滿意。曾治耿某,農民。見其每隔三兩天就跑一次城鎮,約有四、五次之多。原來他患牙痛,擬去縣醫院拔掉,但因腫疼未好不能拔,屢服消炎鎮痛藥仍不好。查其齒齦略腫,舌苔黃略燥,脈弦大,大便不燥。疏方:

生地40克生石膏40克元參30克寸冬30克京母15克牛膝50克赭石50克雙花40克,水煎服。患者服一劑後牙即不疼,繼服兩劑痊愈。曆經十年牙疼始終未犯。他把這處方奉為治牙疼的神方,曾郵寄給黑龍江的親屬。

漫談破傷風的治療

陳景華

破傷風,中醫古稱“金瘡痙”、“小兒臍風”、“產後破傷風”等。宋時始有“破傷風”之稱。餘認為其病機係風挾穢毒之邪,乘隙而入,以致經絡肌腠受阻,漸傳入裏,鬱閉經隧,致營衛不得宣通;風為陽邪,鬱久化熱,熱與穢毒之邪搏結於內,聚於腑則邪熱益熾,耗傷肝陰,筋脈失養。症見發熱、口噤、角弓反張、四肢抽搐諸證。謹守熱毒聚腑,傷筋動風之機,“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故提出祛風鎮痙治其標,通腑解毒治其本的治療原則。

祛風鎮痙用五虎追風湯加葛根,通腑瀉熱用豬苦膽一具,生軍15克。考其病機,風毒感之於先,化熱入裏,熱毒受之於後,聚於腑而熾於經,傷於筋而見風動,故治必蕩滌邪毒資生之源,方為釜底抽薪之策。徒持祛風鎮痙,僅揚湯而己。證之臨床,藥後得醬紅穢臭之便,乃穢毒外瀉,熱源得蕩之征。邪瀉熱除,津液得複,筋有所養,肝風自熄。餘宗此法,治療本病,頗多效驗。曾治社員王某,因砍柴不慎,傷及右手。十天後,始覺全身乏力,頭痛,咀嚼不便,吞咽困難,頸項強直,體溫39.1℃,口幹渴,溲赤便結,苔黃燥,脈弦緊小數。餘診後,即書上方,投服一劑後,患者大便暢行,瀉下醬紅粘臭之便多次。隨後體溫下降至38℃,抽搐次數減少。又宗前方生軍減量為6克,連進二劑,患者體溫恢複正常,抽搐大減,發作間隔延長。前後共服六劑,諸證悉平,病告痊愈。

醫經啟悟

吳惟康

1965年,餘在賓縣青陽公社巡回醫療,遇一中年婦女,忽患暴盲。餘望其二目無光,視覺全無。家人不知所措,皆掩麵而泣。暴盲多實,餘觀其大體,無腹滿便閉,非大承氣湯證雲“目中不了了、晴不和”之實證可知。亦無肝火暴攻之象。詳詢病情,方知該患者久病肺癆,輒服抗癆藥物,其效不顯,身體日漸虛贏,聲音低微,語言不清,喘咳不甚;觀其顏麵虛浮而白,舌淡無苔,脈微細而數。一派虛餒之象。是時餘忽想到《靈樞·決氣》篇“氣脫者,目不明。”《難經·二十一難》“陰脫者目盲”之語,細斟本證,一派氣陰大虧之象,正合經意。餘即投本事黃芪湯:黃芪、人參、熟地各35克天冬15克五味子7.5克炙甘草15克生薑3片雲苓15克麥冬15克酒芍15克烏梅5克大棗3枚。

水煎服。不料三劑藥盡,患者竟然複明。

暴盲有“外不傷於輪廓,內不損於瞳神,倏然盲而不見也。”的病理特征。其來勢急,病情複雜,且以實證居多;然本案不從實治,而從虛補,是因“目者,氣血之宗也。”虧則目不明。故用《醫方集解》之本事黃芪湯,將其中人參、黃芪、熟地加大用量,以峻補氣陰;烏梅、芍藥、五味子斂氣生津;二冬補陰;雲苓、甘草、生薑、大棗健脾益氣。津回氣升則目得充養,雙視複明。餘業醫多年,深深體會到:平時如能正確領悟經旨,臨證時,才能方寸不亂,取效過半。

癭證辨治

王士相

癭證包括許多種疾病,此指甲狀腺機能亢進而言。癭證以我國記載最早,首見於《山海經》。中醫臨床以“辨證求因”為主,其病因病機主要是肝木亢盛,木橫土衰;木火相生,灼其陰液。其中以肝木亢盛尤為重要。其治法有五:

一、酸瀉肝木、疏肝斂陰:經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酸瀉肝木以白芍、木瓜、烏梅為主;疏肝斂陰以柴胡、白芍為主。

二、強金製木:扶肺金肅降之氣,以製肝木之亢。以沙參、麥冬、石斛、百合為主。

三、培土榮木:脾胃為營衛之源,肝盛製脾,必致營衛不足。營衛漸虛,無以濡養肝木,故培土實以榮木。以參、術、苓、扁豆、蓮肉之屬。

四、滋水涵木:即滋陰柔肝之意。以白芍、生地、女貞子為主。

五、和陽熄風:即緩和陽氣亢盛,平熄肝風內動。以桑葉、鉤藤、連翹、黑山梔、丹皮之屬。

對“甲亢”治療之難有三:對肝膽陽氣亢盛,本可用苦寒降火之劑。然患者多腸鳴腹瀉,消瘦乏力,此脾虛之象。若用苦寒降火,則脾胃更傷,其難一也;其腹瀉重者,日四、五行,怠倦乏力,本當補脾,若過用參、芪、白術,則益氣助火,其難二也;煩熱麵紅,脈數舌降,本為陰傷之象,若純用滋柔,又礙其脾運,其難三也。故臨床體驗,在上述五法中,以酸瀉肝木為主要方法,以白芍、木瓜、烏梅既無苦寒傷中之弊,且有斂陰止瀉之益。茲據上述五法所擬常用方劑:白芍10克木瓜10克烏梅10克柴胡6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石斛10克白術6克蓮肉10克桑葉6克黑山梔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