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灰散治前列腺炎
馬德孚
前列腺炎多發於中、老年,少見於青年。以排尿困難、尿頻、尿後餘瀝不盡、尿道及會陰甚而連及肛門脹痛為特征。多與外傷、泌尿生殖係統炎症及性生活不節等有關。本病相當於祖國醫學中的淋、濁之類。機理上除下焦濕熱,腎虛不固外,餘認為陰竊精室瘀滯是導致本病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故而在治法上除據證而用清利濕熱、補腎元外,常佐以化瘀導滯、滑利精竅,這是取效的關鍵。餘每用“蒲灰散”選配八正散、導赤散、萆分清飲,菟絲子丸等方合治,收效滿意。
“蒲灰散”出自《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方中蒲黃,味甘氣平,有行血消瘀、通經脈、利小便之功用。滑石味甘氣寒,能清熱降火、通竅利水道。患者邊某,19歲,1984年11月來診。自述近來陰莖脹痛連及會陰,常有尿意,小便渾黃而短澀,尿後有殘精流出,口幹不欲飲,心煩,形體壯實。經醫院診為前列腺炎。患者苔薄白舌尖紅,脈左弦勁右細軟。兩手心汗出而粘,有手淫之陋習。首用導赤散加麥冬、玄參、蓮心、銀花、黃苓、薏仁,六劑無效。複診時於上方加蒲灰散六劑。一周後來複診,患者疼痛大減,排尿通暢,尿尾流出殘精。去木通、蓮心加沙參、牛膝、車前子、萆、杜仲、菟絲子、枸杞子以培補腎元,六劑後諸症悉平。囑服麥味地黃丸以善其後。此患者正值青春之時,君相火旺,又因缺乏性之衛生知識,貪求一時之快,後又恐傷身而忍精不泄,導致陰竅精室瘀阻變成斯症。治療中除投以方藥外並開導邪念,囑其從事健康娛樂以利身心,解除恐懼心理。所幸者,患者能聽勸誨,配合治療,深感醫人身之疾亦當醫心之病也。治前列腺肥大的良茶
徐陽孫
老年男性易患前列腺肥大,雖可手術,弱者難施。多數患者的病情,虛實夾雜,難解難分。觀其形體,多數為虛,可尿澀窘痛,證又屬實。常常是反複發作,久而不愈,竟使多數患者老年不得安逸。
曾記老前輩傳我一方,是治療該病的良策。即:用浮小麥一味,初用四兩,微炒,煎湯頻飲。1982年5月我遇一親屬,患本病多年,初起症狀較輕,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情緒波動而誘發此病,醫生經常給予乙烯雌治療,一度有效。但年長月久,加之胃氣本弱,況又逐漸增加藥量,其後竟至嘔惡不能進食,無奈隻能停而不用。患者再度複發之際,又出現排尿淋瀝,疼痛難已,憋閉不堪,坐臥難安,隻能靠導尿維持,又恐感染,殊難調理。索治於我,我恨無良策之急,偶然想起,予以浮小麥斤許,令其煎湯頻頻飲之,真乃切中病機,瞬時即出現別開生機之局麵,患者尿暢食增,神態怡然。
自此以後,每逢此病,均授予本方,令其長期代茶頻飲,有時還加入少許炒糊米或神曲,頗具健胃消食之優。病人讚許簡便易行,容易堅持,能防能治。
消渴證治一得
尤榮輯
治消渴之病,多用涼藥,然餘治消渴病則非也。1977年初春,長白邊老,患病消渴,在當地就醫。醫者見其證:小便色清而長,量多味甘,夜間尤甚,脈細數而虛,按之無力,身體消瘦。遂投以涼藥,清熱滋陰,病反加劇飲一溲二,口幹而渴,但不喜飲,舌淡苔白,脈象沉細。經人引介,求餘診治。餘望診見其舌淡而胖,體瘦如柴;切診脈數大而虛,重按更加無力,尺部沉微。投以八味丸加益智仁煎人參膠糊丸,服之而愈。
其法本於《金匱要略》,由火虛不能化水,故飲一鬥,小便亦一鬥。凡見渴而水不消,小便多者,即當合參脈證,以此法治之,無不取效。本案乃腎陽不足,不能蒸化津液,引起消渴,小便反多。腎陽虛弱,法當溫補。方以幹地黃滋陰補腎為主;輔以山茱萸、山藥、補益肝脾精血;並以少量附子、桂枝溫陽暖腎,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舞腎氣,取“少火生氣”之義;佐以丹皮、澤瀉、茯苓協調肝脾,共奏溫補腎陽之效。本方用藥,陰陽雙補,正如《景嶽全書》雲:“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古人治消渴、調陰陽之理,仍指導今人之臨床。
消渴湯療效卓著
王順江
消渴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它的病理機製是肺、胃、腎三髒陰虧陽亢、津涸熱灼,臨床症狀是以多飲、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征。大凡素體陰虛陽亢者易發生此病,其次是情誌失調,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醇酒厚味,勞欲過度亦可罹患。本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治療原則是以潤肺、清胃、滋腎,兼顧清肝之法。餘臨床多年,反複驗證自擬“消渴湯”治療消渴病有顯著療效。方藥為:黃連6克生地15克生石膏30克麥冬10克知母10克牛膝12克茯苓10克山藥1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白芍15克天花粉15克石斛12克鮮蘆根30克。
以此方為基礎,可隨症加減。口渴多飲偏重於上消者,在原方基礎上減去山萸肉、丹皮、白芍、牛膝,加地骨皮、沙參、藕節汁。多食善饑偏重於中消者,在原方基礎上減去山萸肉,加黃芩、元參。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小便量多偏重於下消者,減去原方中黃連、石膏,加枸杞子、五味子。氣陰兩虛者,在原方基礎上減去黃連、生石膏,加人參、黃芪。三消俱有者可服用消渴湯。臨床治療時,要根據患者表現的症狀,突出辨證施治,隨症加減,要重視陰虛特別是腎陰虛的病變,方能達到立竿見影的療效。同時要結合飲食療法和體育鍛煉。在飲食上患者要控製飲食量,忌吃糖類食物,多食蛋類、瘦肉和豆類。禁忌辛辣刺激之品和膏梁厚味。在體育鍛煉方麵可適量運動或做保健操。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精神緊張,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消咳嗽小議
李仁述
消渴是常見的病證,但中消咳嗽一證甚屬少見。患者孫某得中消證三年有餘,體重減輕三十斤,尿糖陽性,每餐主食半斤仍不覺飽,經常饑餓,餓則咳,咳痰稠粘,甚則不能平臥,口舌燥,脈數無力,自汗,飲水不甚多,喜食肥甘,煩悶,大便燥結,小便赤黃。治以潤腸增液、清中焦燥結兼潤肺止咳法,方用劉河間麥門冬飲子治療。藥物是:麥門冬15克栝蔞根15克知母10克生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25克人參10克葛根10克茯神15克。《內經》曰:“二陽結謂之消”,“癉成消中”,曆代醫家對此有許多解釋,如李杲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若消則目黃口幹,乃津液不足是也;足陽明主血,若熱則消穀善饑,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則津液不足,結而不潤,皆燥之病也”。由此可知,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大腸移熱於胃,則善饑而瘦。中焦燥熱太甚,三焦腸胃怫鬱壅塞,水液不能滋滲於外,榮養百骸,故有上述脈證。今以麥冬潤肺止咳,養胃生津;栝蔞根生津養胃,清熱潤肺;知母清熱除煩,滋陰降火;生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五味子斂肺益腎生津、止汗;生地滋陰涼血;人參補中益氣,調養脾胃生津;葛根生津;茯神寧心。故上述諸藥用之,咳減且能平臥。此乃脾能為胃行其津液,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故胃腸燥熱得解而不饑,肺得潤,肅降之氣得複而咳止。藥後患者自覺胸中煩悶,又於前方中加石膏25克、滑石10克、寒水石15克,清熱除煩,共服4劑咳止。尿糖亦轉陰性。《三消論》曰:“脾主濕,虛則燥”,今脾得潤,胃陰得補,脾土旺,金乃生,華蓋之肺得以清肅,故不饑不咳則病愈。
消渴異症
焦增文
治消渴患者劉某,年逾七旬,善饑、善渴、多尿已年餘,時有泄瀉。自覺氣短無力,喜食鮮薑,日進水三瓶。尿糖。脈沉且遲大,舌淡苔滿而白膩,四肢冷。取“真武湯”加減治之:黑附子8克肉桂8克生地20克內金6克幹薑8克山藥20克元參2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五味子10克。三劑藥後,患者日飲水減至一瓶。效不更方,連進十五劑,飲食如常,唯泄瀉時作,小腿抽痛,前方去元參,加防風6克,五劑而康,尿糖轉陰性。囑其膳食調理,至今隨訪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