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餘悟出一理,症若虛損,弗救之漏,妄增其水,實謂匪然。已故蒲輔周氏治療“一婦人貧血”案,其他醫生一味蠻補,曆數周未效,而蒲老處以“理中湯”則效捷。蒲老謂“舍氣而補血,反礙生化之源”,此症理亦同也。《柳選四家醫案》曾雲:“每有渴飲溲多,用溫藥而愈者,以其積寒而火不歸源,是即陽不化陰之義也。學者不可不知”。此本《內經》之大宗。
滋陰降糖膏與消渴病
宰清海
消渴病又稱“消癉”,根據多飲、多食、多尿等症狀的主次和輕重,可以分為上、中、下三消。其上消責肺,症見多飲;中消責胃,症見多食;下消責腎,症見多尿。
本病臨床以陰虛火旺多見。根據這一病機,自擬滋陰降糖膏(湯),應用於臨床,療效頗佳。
方以大生地500克肥玉竹500克枸杞子500克山萸肉250克。氣虛者加黃芪250克。每100克生藥加水一市斤,文火煎兩小時去藥渣,靜放一小時去除雜質,再用文火煎藥液濃縮成膏。每日服三次,每次一湯匙,飯前服。
曾治男性患者郝某,服完二料後,尿糖降至(+),血糖由280毫克降至160毫克。服完三料後多次檢驗尿糖均為(±)或(-),血糖降至90毫克至112毫克。多飲、多食、多尿、四肢無力等症消失。
若以湯劑用之,可取山萸肉30克大生地30克枸杞子30克肥玉竹15克,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效果亦佳。
消渴病臨床往往三焦俱病,不易分清,筆者認為病初,多屬燥熱,病程較長者,陰虛與燥熱互見:病久,多屬陰虛。在治療上,應從滋陰清熱著眼,三焦兼顧,三消同治。滋陰降糖膏(湯)清熱養陰,澀清補腎,三焦兼顧,三消同治,應用於臨床,尤其是用於40歲以上的輕、中型患者,療效頗佳。
消渴證治驗一得
馬紹援
消渴病臨床多見,又是一種難治之證。我臨證以來,應用《傷寒論》之白虎加人參湯加減治療本病,每收奇效。
方劑組成:人參15克知母30~40克甘草15克;口渴甚者加用花粉20克寸冬15克沙參20克玉竹20克;腰酸痛者加用山藥20克枸杞15克;有外感者加用雙花25克連翹20克。
應用上述方法加減治療,一般用藥六劑之後,消渴的症狀如口渴、饑餓、多飲、多尿等即可消失,血糖、尿糖化驗結果亦開始好轉,一個月左右血糖、尿糖即能降至正常值。
我運用上述方劑治療本病,實是在臨證之中探索得之。我認為上、中、下三消雖然可分,但不必分之過細,因為三消之分,隻是疾病發展的不同程度耳。一方用活,可治好三消之證,關鍵是在臨床靈活加減。本方中重點藥物為知母,《內經》雲:“二陽結謂之消”。張從政在《儒門事親》中亦曰:“三消當從火斷”。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熱,質潤以滋其燥,實為治消渴之佳品。在臨床之中,我體會到知母非用大量不能奏效,初時僅用15克,效果不顯,後漸加至30至40克,效果較好,本品曾經日本藥學博士木村正康作動物試驗證實,確能降低血糖而無毒性。
曾治一吳姓患者,年五十二歲,體豐肥,素喜肥甘酒食之品,患多飲、多食、多尿月餘,來院就診,經內科化驗血糖400毫克,尿糖。介紹其用中藥治療。查其脈象弦數,舌質淡紅,苔薄黃,經用本方加減月餘,諸證全消,血尿化驗正常,十餘年來,年年隨訪未見複發。筆者用本方取效之例不勝枚舉,複發之例少見。堅持用藥多能取效,但用過西藥胰島素之病例,使用本方卻效果不顯,亦是一大憾事,有待今後研究。
虛損證治
鄭玉清
餘曾治一女患者肖某,因分娩第四胎後胎盤殘留而致大出血,經省醫院搶救轉危為安。
後消瘦無力、毛發漸脫。經西醫確診為“席漢氏綜合征”。此後經多方醫治無效,諸證日見加重,痛苦萬分。1973年12月經友人介紹,請餘診治。證見:麵色白,煩躁肢冷,肌肉消瘦,體弱神疲,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喜臥嗜溫,陰冷經閉,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
我認為:此乃產時流血多、氣隨血脫,氣血不複,日久傷陽,五髒為之損。治以“損者益之”為大法。用補氣養血、溫陽活絡的十全大補湯加減:黃耆當歸熟地白芍川芎元肉製附片肉桂幹薑丹參雞血藤炙草,囑其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溫服。
以上方出入共服九十餘劑,患者諸證明顯改善,手足轉溫,肌肉漸豐,所脫之毛發長出,經行按期,但量少色淡。繼以補中益氣法,投以補中益氣湯加減,並囑病人注意起居飲食的調適。“席漢氏綜合征”屬中醫虛損範疇。古人謂五損: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髒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溲,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萎不能起於床。此即五髒之盛衰而外有所應之候,亦即:有諸於內,必形於外。故診疾按脈必詳察外候,四診合參而辨明證候,證愈明則藥愈速。該患者五髒皆虛,但以肺、脾、腎為主。毛發脫落,少氣懶言,為肺損;肌肉消瘦為脾損;煩躁肢冷、陰冷經閉為腎損、命門火衰之候。故治療以肺、脾、腎為核心。三髒之中又以腎為先。方中四逆散以急補腎陽,腎陽複則脾陽健運,幹薑配黃耆可溫肺益氣而達皮毛。加入活絡之品,以使補而不滯,血活氣行。後以補中益氣湯補脾安五髒而愈。
治病必藥證合拍,絲絲入扣
王國三
餘近年運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多例痰濕阻滯的冠心病,取得良好療效。究其主要原因,在於藥證合拍。該病的臨床表現多為胸悶、心悸、短氣、心痛,舌苔白厚膩,脈濡滑。心髒體陰而用陽,居於胸中。胸為清陽之府,不為陰邪所幹。今痰濕居於胸中,必然幹擾心陽,阻塞心脈,從而發生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一係列證候。對此證,當用仲景的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方中薤白三兩,辛溫通陽,散滯逐寒。半夏半升,苦溫燥濕祛痰,白酒一鬥,辛熱通陽。這些臣使之藥,都是針對痰濕之陰邪而設。方中應用最妙的是一味君藥栝蔞,此藥寒潤,於痰濕之邪似非所宜,又恐其傷陽。然而滌除胸膈痰濕之效,卻非它藥可比,如上配伍,栝蔞的助陰傷陽之弊已不複存在,從而更好地發揮其溫通心陽、滌除痰濕的作用。此證用此藥,恰到好處。如此辨證論治,審證用藥,何愁不效。
治病必求其本舉隅
李佃貴
治病必求其本,臨證時隻有四診合參,仔細推求其本源,辨證治之,才能獲桴鼓之效。
曾治一三十歲的男病人,患心動過速,每分鍾可達一百二十餘次,痛苦異常,不能堅持工作。初診主訴心悸,氣短,胸悶,四肢倦怠乏力,失眠,多夢。曾服湯藥五十餘劑,久服心得安、穀維素等藥罔效。患者一邊敘述病情,一邊拿出幾個醫院的門診病曆本放在我的診桌上。我將病曆本諸頁翻閱了一遍,均為養心定誌、重鎮安神的藥物,處方理法方藥定得均有條理,可為什麼未能見效呢?患者雖然正處血氣旺盛之年,可麵色晦暗無光,舌淡潤無苔,六脈沉細數,表情淡漠,對自己的病十分悲觀,雖來求醫,但信心不足。我仔細分析其脈證,若患者病源在心,服以前諸方應當取效。從心治療這麼長時間未效,其因何在?根據所察麵色晦暗,兩眼圈發黑,兩尺脈沉細數無力,脈證參合,當屬腎陰虧虛。腎為先天之本,與心同屬少陰。正常情況下,心屬火居上焦,腎屬水居下焦。二者互相製約,相輔相成,即“水火既濟”。當人在青壯年時,腎氣充盛,脈雖速而當有力。今患者年僅三十歲,而時有遺精,腰酸無力,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皆為心腎不交,水火未濟之象。其病證表現在心,但其病因主要在腎,即其本在腎,其標在心。前醫治標而未求其本,故久治罔效。因此,我確定了以補腎精為主、兼養其心,交通心腎的原則。處方用知柏地黃湯合酸棗仁湯加減:知母9克黃柏9克熟地20克山藥9克山萸9克茯苓12克澤瀉9克炒棗仁15克川芎9克五味子9克麥冬12克,囑其連服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