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易求效難
鄭鑒明
處方易,求效難。難就難在這“辨”字上,既要辨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又得辨髒腑、氣血、經絡之所屬;上辨天時,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下察地理上的南北迥異;藥物分升降、浮沉、寒熱溫涼,人體有老幼婦孺,體質有肥瘦強弱。辨之不清,雖出仲聖名方,未必奏效,藥如參、芪、羚、犀,反足誤人。所以,不辨證審因,得千方無用,究其辨證,擬方則效。
餘在臨床診一青年,婚後不久,患陽萎之疾。前醫不加分辨,認為陽萎均係腎虛,初則用六味地黃之類以滋其陰,不效,繼用參茸桂附巴戟之屬以助其陽,耗資數百元,愈治愈萎,乃至病情加重。
乞治於餘,辨證求因,乃係汗後入河沐浴,是夜即病萎,辨為濕熱為患,以清熱利濕立法,藥僅五劑,費不過數元,患者即恢複正常。
另一男患者,患慢性腎小球腎炎,重度胸水、腹水。前醫溫陽利水,尿量甚少。西醫議將穿刺放水。邀餘會診,觀之舌有瘀點,胸腹有紫斑;切之脈細澀,辨為瘀血為患。投以祛瘀利水之劑,服藥三劑,胸腹水退盡。八劑後,尿蛋白轉為(+),管型由1~2個轉為0~1個,經治月餘而出院。
理氣化濕治腫脹
閻純義
馬誌教授乃我省醫界名老,以治內科、婦科疾病著稱。且博學多識、精通經書,臨床經驗極為豐富。餘有幸從其學之,獲益非淺,嚐與馬師門診,見一35歲女患者自述兩年前產後因飲食不節而腹瀉,每日3~4次,後即麵浮肢腫,脘腹作脹,納呆食少,心悸多夢,惡心嘔逆,腰痛,惡寒肢冷,體重乏力,大便時秘時溏,小便正常,白帶量多。屢經中、西醫以利水方法治療,非但罔效,諸證反劇。診見:其麵色萎黃虛浮,形體外腫內脹,舌質紅,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弦緩無力。餘認為:此證為水腫之脾陽不振型,應用利水之劑治之。以詢馬師,馬師曰:“汝豈不知經用利水之劑不效,再用何以收效。此乃衛氣不宣,鬱結內陷。”擬用理氣化濕、健脾和肝養血之法。方宗二陳、越鞠、當歸芍藥散三方化裁治之。方見:紫蘇10克陳皮10克木瓜10克香附1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山藥25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半夏15克菟絲子15克川斷15克杜仲15克杞果15克水煎服。服藥三劑後,病人麵浮肢腫、脘腹脹滿等症基本消失,全身輕快。舌質略紅、舌體較前為小,齒痕基本消失,舌中及根部仍有白膩苔,脈有和緩之象。效不更方,又服八劑。病人飲食增加,全身有力,諸症悉除。
本例雖然經中、西醫治療近兩年,其用藥多為利水之劑,腫脹未消,其病反劇。馬老認為:“產後氣血大傷,又病腹瀉,以致衛氣內陷不得外達。”《靈樞·本髒篇》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內陷不得外充,肌腠肓膜無以溫煦,濕濁因而留滯。故外現麵浮肢腫,內則脘腹作脹,納呆嘔惡。衛氣鬱結而內陷,脈沉弦,緩而無力為脾失運化,氣血虧虛之征。故治以理氣,用紫蘇、陳皮、香附以暢鬱滯內陷之衛氣;佐以化濕之茯苓、澤瀉、以驅內外留滯之濕濁;半夏降逆消痞以止嘔;木瓜祛濕和肝;歸芎和營通絡;更有菟絲子、杜仲、杞果、川斷益精血、補腎氣,且除腰痛;山藥健脾益氣以助生化之源,標本兼顧而達痊愈。
水毒證治療一得
範國
水毒證,為水腫病惡化的一種臨床常見危重證候群,首見《巢氏病源》。以高度水腫或不腫,顏麵蒼白或白,頭暈,乏力,身癢,惡心,嘔吐,納呆,甚或腹瀉,便黑,齒、鼻衄血,口淡臭味為特征。多因水腫失治,水毒濕濁之邪壅聚於上,傷及於中,下損肝腎以致邪毒彌漫於機體內外,導致肺氣衰於上,脾氣敗於中,腎絕於下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腎。蓋腎為性命之根,腎衰則命火熄,命火熄則相火不發,則五髒六腑皆衰,故為一種全身性惡候;死亡者居多,幸存者亦有之。
餘以解毒複腎湯於臨床,效驗可喜,以供參考。藥物組成:羚羊3克(單包煎服)木賊50克石斛25克土茯苓200克生茅根100克杏仁15克砂仁15克佩蘭15克當歸20克寸冬15克杞果25克薏米100克生白術25克巴戟肉25克,水煎溫服,日兩次。曾治一於姓老嫗。其患慢性腎炎十餘年,間斷性眼瞼及下肢水腫加重五、六年。1983年10月因慢性腎炎急性發作、腎功不全、氮質血症而住院,由於醫治無效,病情日重而出院。至10月19日來診收為家庭病床,經服上方五個月治愈。至今追訪未反複。
本方以分利清濁而解毒,製肝補脾益腎而補先後天;宣上利肺以通調水道,使毒邪得除,氣機得複,水津代謝得暢而病愈。剃除單純利尿為主的世俗之治。實踐表明:利尿的結果象《格致餘論》指出的那樣:“欲求速效,自求禍耳。”“醫不察病起於虛,急於作效……病者急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製肝補脾,殊為切當。”因而加速病人死亡,教訓慘重!醫者不可不知。
治陰水一得
張世英
在臨床治療中,由於偶然治愈一例水腫病人,繼而,眾多水腫病人來求治。這樣,幾年來,本人治療水腫病積累了一點經驗。水腫病人盡管病因不同,但病久多見脾腎陽虛證候,根據這一規律,自擬健脾溫腎湯治療久病陰水,獲得良效。
處方:益母草100克黨參25克黃芪25克生山藥50克補骨脂50克肉桂20克白術20克茯苓20克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之。加減法:嘔吐不止加半夏、生薑、陳皮;脘腹脹滿加萊服子、木香;食欲不振加砂仁、白豆蔻;浮腫嚴重加大腹皮、玉米須;腰背酸痛加杜仲、川斷;畏寒肢冷加巴戟天、附子;尿少尿閉加澤瀉、豬苓;神疲肢倦重用黨參、黃芪,亦可用人參;頭痛眩暈加天麻。
茲舉一例,滿姓病人患慢性腎炎十幾年,近半月因為寒冷、勞倦,病情加重,嘔吐不止,食入即吐,顏麵及四肢嚴重浮腫,按之凹陷,手足不溫,尿少。舌質胖嫩,脈沉細無力。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氮質血症。乃告家屬找中醫診治。本病為陰水,屬脾腎陽虛。我先投以降逆止嘔方:草果仁半夏陳皮茯苓黨參砂仁木香白術甘草。待嘔止,但投健脾溫腎湯。患者按醫囑服降逆止嘔方兩劑後,嘔吐已止,繼服健脾溫腎湯十餘劑,自覺明顯好轉,排尿通暢,尿量增多,浮腫緩慢消退。但又感覺口幹,手足心熱,舌質略紅,脈沉弱。宜補氣滋陰,調補陰陽,用健脾溫腎湯加滋腎陰之品。如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服二十餘劑,患者證狀消失而痊愈。
根據筆者的經驗,對大多數陰水病人,用健脾溫腎利水法之後,會出現氣陰兩虛的證候,這是由於久病氣虛,陽損及陰之理,故先健脾溫腎,而後益氣滋陰,是我治療陰水病所遵循的大法。本人自擬健脾溫腎湯,重在健脾溫腎治其本;利水腫治其標。不健脾溫腎,效果不好,反之,不利水消腫,隻健脾溫腎效果亦不佳,必標本同治而效果滿意。此方用益母草利水用量要大,可用100克至200克。在治療過程中,對消腫也不要過急,大多數患者服十幾劑後浮腫消盡,隨之諸症減輕。本人曾遇一患者,脾腎陽虛水腫很重,曾開健脾溫腎湯,服十幾劑不見效,後來某醫生想更方,快速消盡水腫,開疏鑿飲子,以求速捷之功。然患者未服此方之前,浮腫已開始漸消,兩三日浮腫盡退。這種在治療上扶正與祛邪並用,而著重扶正治本,正是祖國醫學治療本病之特長所在。
“見肝之病,當先實脾”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