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水腫腎病(一)(2 / 3)

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第二病房,一名經西醫確診為慢性腎炎的病人,水腫十分頑固,經中西醫使用很多療法均不見明顯效果。乃請名中醫馬二琴教授會診。馬老仔細診斷後,處方為六神丸,每次十粒,一日三次,聞者驚異,或認為不倫不類。然而,服之數日,患者水腫全消,霍然而愈。同道以為奇聞,馬老解釋說:“病有剛柔之分,剛病則剛治,柔病則柔治。此人宜用剛病剛治之法。解毒最快者,莫如蟾酥,性烈有毒,為治剛病之藥。此人病雖日久,而身體夙強,由長脈可知,更兼洪數,熱毒已深,六神丸以蟾酥為主,且有牛黃等清熱解毒,一日數服,使藥力相接,病毒一去,其病自愈。有醫生問剛柔辨證的出處,馬老說:“出自《靈樞·壽夭剛柔篇》,景嶽《類經》注剛柔辨證頗詳,宜熟讀深思。”

此二則,前者為二十年代之事,後者為六十年代之事,社會製度不同,意識形態各異。

真陽虛衰與石硫黃

鍾育衡

真陽也叫腎陽,或稱命門火。它有兩個重要功能:一是溫煦和激發髒腑的作用;一是將腎水蒸騰化氣敷布周身的作用。真陽虛衰,一般臨床表現為:形寒怕冷,四肢不溫,頭暈,耳鳴,麵色青白,舌質淡,脈沉微等。真陽虛衰臨床上可分許多類型,其中真陽虛衰陰寒內盛雖不多見,卻常為頑固疾病。

1934年,我治愈一例真陽虛衰陰寒內盛病人。患者樸某,男性,40歲,朝鮮族。病人以耕種水稻為生,久經冷水浸漬,寒濕入裏,真陽暗耗,三十歲左右患有腰以下寒冷透骨,皮衣重裘不能使其轉溫,而且炎夏伏暑也離不開毛衣棉褲。結婚多年無子。經許多醫生診治,服用大量附子、肉桂、鹿茸等藥物,效果不明顯。求我診治時,病人腰以下(包括陰部)捫之冰手,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緩無力。餘以為這便是真陽虛衰陰寒內盛之證。當以火中之精——石硫黃治療為宜。擬石硫黃、續斷、杜仲三味共為細麵,日服一次或兩次,涼開水送下。方中以石硫黃為君,溫補真陽;續斷、杜仲為臣,補肝腎兼通經絡。先後治療七十日,共計服石硫黃235克,續斷192克,杜仲192克。病人由好轉漸至痊愈。次年又生一男孩。石硫黃為熱性有毒藥物,一般為外用,很少內服。治療真陽虛衰陰寒內盛之證,內服石硫黃勝過其他藥物。石硫黃內服應該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

石硫黃內服不可入煎,麵服為宜。此藥氣味特殊,應向病人說明,鼓勵病人堅持服用,服藥後,大便稍稀,此外,未發現其他副作用。

真陽不足治驗

鍾育衡

1945年治療一例真陰不足證。患者姓王,39歲,一年內流產三次。三次流產有一個相同的過程,懷孕後40天左右便終日骨蒸發熱,神疲身倦。先後請幾位醫生診治,服用許多寒涼藥物與養血安胎藥物。治療後患者病情非但不減,反而加重,逐漸發展到病人身無半縷,裸體躺在土地上,以求借土地之涼,緩解骨內之熱。直到孕後兩個多月流產,疾病才不藥而“愈”。

第四次妊娠近四十天,患者又出現骨蒸發熱,來請我診治。當時,主證是形體瘦弱,似睡非睡狀態,麵色微紅,身似壯熱,皮膚不熱,脈象沉細滑數,舌質深紅,少津,無苔。餘認為這是真陰不足之證。

本例真陰不足的原因,考慮有兩條:一為平素陰虛之體;二與姓娠有關。兩者是相互聯係的。原本陰虛,多次妊娠進一步消耗陰血,陰虛加重,胎兒失去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造成連續流產,更加耗傷真陰。

參考前車之鑒,用寒藥熱不退,正如《內經》所說的“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的真陰虛證。

病人似壯熱而皮膚欠溫;但有欲寐,無神昏譫語;脈沉細滑數,不見洪大;舌紅無苔,沒有黃苔芒刺。這些證候也證明是陰虛之象。真陰不足,陰陽不相平衡,因而產生骨蒸發熱。此熱乃是由於真陰虛,非寒涼藥所能取效,隻有大補真陰,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於是取大補陰丸化裁:大生地50克大熟地50克鹽黃柏25克鹽知母25克炙龜版60克炙鱉甲50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

方中龜版能通任脈而滋養真陰,鱉甲可達肝血且清除虛熱,兩味又具潛陽作用,使陰陽達到平衡,在本方作為君藥。然而兩藥又能破積、消、軟堅。為了避免傷害胎兒,據古人“久煎取其味,可增強補益功效;輕煎取其性,能加強行散作用”的經驗,采用了先煎龜版、鱉甲兩小時,再下其他藥物煎半小時,取汁,分兩次溫服。

服一劑,病人熱勢稍減,能夠正常穿衣蓋被。又服四劑,熱盡退,精神好轉,飲食增加,直到足月分娩,沒有出現異常現象。生一男孩,身體壯實,聰明伶利,沒有任何先天疾病。

攻補交替治水腫

金友

“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芕”,是治水腫之常規大法,解表散濕,溫陽利水,調脾腎,逐水邪中醫皆懂,但由於水濕之邪留戀日久,病久不愈,其證難辨,用方難選。臨床上尤其對高度浮腫,高膽固醇,大量蛋白尿,低血漿蛋白患者,西醫謂之慢性腎炎腎病變型。對初病在脾肺,腰以上腫者用五苓五皮飲;對表邪未解氣虛者用防己黃芪湯;對病中多偏脾腎陽虛水濕泛濫,腰以下腫者,方用真武、胃苓、實脾、金匱腎氣之類;對病末本虛標實,水濕阻絡,病情錯雜,治本無權、通利無能者,按常規治療效果不著,而采取攻補交替之治,可收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