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勞發黃
高桂鬱
如今治黃疸,悉從仲景之說。蓋仲景論黃疸之因,有濕熱,有寒濕,有被火,有蓄血。
皆以濕鬱為病根。故雲“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此言發黃之常。
然仲景又雲“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此黃與濕無關,屬虛勞病。
餘曾治虛極發黃重證。致黃之因與如上所列不同,但救治之法,仍從仲景治虛勞之法悟出。
關某,男,年已過五旬,患慢性肝炎數年,近來又有肝區痛,腹脹,查肝功知為肝炎活動期,乃住中醫科。前醫皆用苦寒瀉下,反致肝區痛益重,一日突然周身皆黃,乃轉傳染病房。當時化驗功能結果表明,肝實質破壞嚴重。西醫診為“亞急性肝壞死”。病情危重,急邀餘會診。見病人麵目周身黃如橘色,但不鮮澤,身麵皆瘦,肉削骨實,形若骷髏,自訴由胸咽至右脅痛如刮,惡聞食嗅,每聞食嗅則痛勢劇發,遂嘔酸水如湧如注。完全不能進食,靠輸葡萄糖維持生命。診脈細如發絲,舌幹瘦。
《內經》雲:“五氣為病……,脾為吞……,五髒化液……,脾為涎……,五髒所主……,脾主肉”。今三見脾病之候,其症之劇足證脾絕,脾絕則肝氣肆虐,故使嘔涎不止、胸脅痛如刀刮。然而酸為肝之味,肝氣暴橫則酸涎奔湧。當今救脾之急,豈可忽視緩肝,擬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培土抑木之方,以大隊補品,救千鈞一發之急。處方:黨參黃芪熟地枸杞甘草桂枝當歸白芍五味子山藥白術大棗幹薑。服三劑患者涎止痛安,自能進食,服藥兩周,病情穩定向愈,黃色漸淡。因筆者公出病人要求出院,攜善後之方轉天津老家調養。後乃康複,如今病人尚健在。
急黃當用瀉法
陳中岩
急黃是黃疸病之重症,又稱為疫黃,殺人最急。本病治療及時得當,方可轉有生機。目前治療此病,雖有清熱解毒,涼血開竅之法,而筆者在臨床治療上,認為上法固屬必要,尤需應用下法。清熱利濕為黃疸之正治法。溲利濕去,孤熱無依,黃疸自去。濕重應用菌陳五苓散;熱重者應用大黃硝石湯、梔子大黃湯等,方中大黃用量尤需為重。急黃雖為濕熱,而偏重於熱毒,傳變極速,故清解涼開與下法兼施,確為必要,尤其下法可蕩滌熱毒之甚。下法驗於臨床多年,收獲甚著,使眾多危重病人化險為夷。吾友之妻患急黃,應用中西藥物治療十餘日,效果不顯,而約吾診視,時見其身目深黃,高熱煩渴,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腹滿嘔吐,大便數日未行,小溲短赤。視其治療雖有清解涼開之劑,但未用下法,遂在上方中加入大黃、元明粉兩藥,患者服藥數日而脫險。通過臨床反複實踐,總結出一清下涼開之基本方劑:菌陳30克銀花30克連翹30克山梔子15克丹皮15克水牛角30克羚羊角粉3克蘆根30克大黃15克。方中下法選用大黃,此藥力猛,作用有三:下燥結,瀉熱毒,破瘀血。一般用量15克,其大量曾用到60克。藥物用量大小主要根據服藥後效果,逐漸增遞,以藥後使大便日瀉3~4次為宜,持續4~5天。用大黃量至此,效果最佳。如大便燥結者,可配用元明粉、枳實;如大便瀉3~4日後便溏者,可選用製大黃。另外在服藥時,常遇患者嚴重嘔吐,給治療帶來困難,吾常以伏龍肝水煎藥加生薑汁頻服,可以緩其嘔吐,此藥可溫脾以運,可製寒涼藥太過,故達治嘔之目的,此小節,亦不可忽視。
奔豚證治小議
劉永銘
吾曾治隋某,男性,25歲。近一周自覺臍下有一股寒冷之氣衝逆上行至胸中,日十數次,發作後則心慌不能自持,其痛苦不可名狀。檢查,表情痛苦,麵色白,神疲乏力,語聲低微。視其腹壁肌肉動如波浪之上下起伏,尤以臍下為甚,不能自持,舌質淡嫩,苔白而潤,脈弦,兩尺重按無力。據此脈證,屬腎陽虛衰,寒水之氣上逆所致之奔豚氣病。治宜溫陽散寒降逆,方予桂枝加桂湯加味。藥用: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草15克生薑10克沉香10克檳榔片15克茯苓15克二劑。服後,患者麵露喜色,言服藥後,奔豚狀立發,但發作次數減少,每日發作二、三次,其勢亦較前輕微。原方加入大棗10枚(劈),重用桂枝25克,服二劑患者痊愈。改投金匱腎氣湯三劑,以善其後。近日隨訪,未複發。
奔豚氣是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的一種病證。本例為寒水之氣上逆所致的奔豚氣病,首用桂枝加桂湯加入沉香、檳榔片等品,溫陽行氣,直折衝逆之勢;再加大棗培補脾土以製水,使寒水之邪不致上淩;最後用金匱腎氣助腎益火,病終告愈。
辨證施治癌證可瘳
鄭玉清
我在臨證中,遇到經西醫診斷為“癌證”者,不被其“不治之證”所束縛,辨證施治,治於早期多有效驗。曾治周姓男患,年53歲。觀其麵目及全身皆黃,身體羸瘦,舌質紅苔黃厚而膩。問其所苦及二便,兩脅腹滿而疼痛難忍,口苦咽幹,脘悶惡逆,不欲飲食,時發寒熱,小溲如濃茶,大便色白如陶土。切其脈按其腹,脈弦而數,腹壁微隆而拒按。1981年4月在北京醫院作CT檢查後診為“胰頭癌”,當即手術。出院回省後日漸消瘦,諸證加重,已準備後事,今抱一線希望前來求診。
吾對此證主要分四個階段進行辨治。開始辨為濕熱薰蒸,血瘀氣滯,致膽汁外溢發黃。治宜清熱利濕,化瘀止痛法。方藥:菌陳梔子敗醬鬱金板藍根龍膽草白術枳殼丹參三棱文術三仙香附薑棗為引。服上方二十餘劑後,黃疸已退,但腹仍痛,痛甚不能寐,麵色晦暗,舌質紫黯,脈沉細。此乃氣滯血瘀,日久成積,經脈阻滯,不通則痛。擬活血化瘀,消積止痛之法。方用失笑散合活絡效靈丹加減:五靈脂生蒲黃三棱文術桃仁紅花丹參丹皮白芍生草當歸川芎板藍根柴胡半枝蓮元胡,水煎服,衝三七末,日三次。此方出入連服一月餘,因該患者體弱,又加入黃芪、黨參、白術、山藥,適當減去化瘀之品,以扶正化瘀。另以三七、鱉甲、龜板各等份研細末,日三次衝服,每次五分,長期服用,以活血軟堅。三月後,患者腹痛大減,納穀日增,體重增加二十餘斤,可由公社步行二十餘裏去縣城。唯有胸脅脘腹脹滿不舒,脈象沉弦,此為肝氣不舒,脈絡瘀阻,治以疏肝理氣,佐以活血化瘀法。方藥:柴胡鬱金枳殼香附檳榔片丹參三棱文術半枝蓮豬苓黃芪黨參山藥水煎服,衝三七、鱉甲、龜板末,每次五分,日三次。
半年後,患者諸證皆消如常人。麵色紅潤,體重又增十餘斤,精力充沛,已上班工作。又定一方以補中益氣,調理善後。1984年10月與其相會,其訴經哈爾濱醫科大學B型超聲和CT檢查已痊愈。患者因勞累和飲酒,於1985年3月被醫院確診為肝硬化、腹水,又登門求治,仍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健脾利濕之法治療,現在觀察中。
對於癌證,我體會應以辨證為核心選方用藥,可使其瘀散氣行,陰陽協調,其證可緩解,有的可痊愈。對於晚期癌證病人,辨證得當,尚可減輕其病痛苦,或延長其壽命。
痃症小識
陳景河
1970年春,診六十老婦徐氏,患“痃症”,始於播種時橫骨上緣生一硬物,初未介意,而自下向上發展甚速,五月至臍,七月至鳩尾,直徑約3cm,目視之、手觸之,均如木棍豎埋於皮中,俯腰不得,入廁頗艱,兼覺腹中如有蟲走,似麻非麻,似癢非癢,胃中堵塞,納少,便結如羊矢。經外科醫師與解剖學教師會診,認為病居肌層,究屬何物不詳。餘曰:痃積。《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所謂“突起如弦痃症名”是也。乃痰食氣血與寒氣相搏而成。治以消積軟堅溫經理氣之法,投桂枝加大黃湯加減,藥用白芍50克桂枝15克大黃15克芒硝5克三棱20克文術20克薑黃15克萊菔子10克甘草10克生薑25克大棗10克等,先後加減出入。患者服二十七劑,腫物消失,別無不適。追訪十五年,未見異常。
餘青襟業醫,今已垂暮,本病親經目睹者僅此一例,近世醫學刊物亦未見報導。唐代《外台秘要》載:“懸於腹,近臍左右,有一條筋脈杠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筆如指如弦”,即指此症。以此症絕少,餘故錄之,以備研討。
“積聚可也,衰其大半而止”
王宏琳
餘少時,曾得曾祖王子春治“鬼胎”之方。1963年夏,餘初從醫時,時遇一婦張某,年26歲,已婚七年,三胎女嬰。於近兩個月停經,腹漸增大,疑孕,經婦科檢查,診斷為“葡萄胎”,轉中醫科,餘診後遵祖方給桃紅夏丹湯(自家擬方),令其服藥一劑。至次日,患者複診言服藥後下血少許,腹大不減,餘又急以前方加重劑量。再診時患者自言雖有下血,但腹大仍不見減,疑藥力不濟,又以上方加量再投之,三劑藥服後患者流血量多,下大量葡萄樣血塊,後又流血不止,急來院內搶救,以補液輸血後康複,險出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