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瀉症與肝病(3 / 3)

肝總管泥沙樣殘餘結石治驗

陳勤

對肝內外膽管結石的治療,目前比較棘手。尤其是泥沙樣結石,由於手術無法取淨,或術後再次形成結石,而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我們認為,手術後在放置T型管引流的同時,配合中藥治療,對清除泥沙樣結石,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患者於某,女,行膽囊切除術,留置T型管引流衝洗排石,經兩次X線造影均提示肝總管殘留泥沙樣結石。住院三月之久,結石未盡。證見胃脘悶脹,食欲不振,多食則嘔惡,右季肋部脹痛,情誌不暢時則痛甚。舌質紅,苔薄黃,口幹,脈弦細。病機為氣機不利,肝失條達,膽失疏泄為患。擬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0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0克香附10克枳殼10克當歸10克金錢草30克鬱金10克生山梔10克炙甘草6克。服藥20劑後衝洗T型管,未見泥沙樣結石。停藥10天後行T型管造影,肝管顯影清楚。患者疼痛消失,飲食正常,拔除引流管,痊愈。隨訪三年未見複發。

目前,國內中醫治療膽石症,根據辨證施治,常以膽道排石湯為主加減變通。我在辨證過程中抓住“氣機阻滯”這個主要矛盾,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本方係從經方《四逆散》演化而來。方中用柴胡、香附、鬱金、枳殼疏肝理氣;當歸、川芎、赤芍、白芍活血止痛。上二組藥物陰陽相濟,調和氣血,調節陰陽以治其本。佐以金錢草、生山梔清利肝管、排除結石以治其標。共收疏肝理氣、活血止痛、清利濕熱、排除結石之功。

黑疸治驗

高樹人

1966年夏天,患者陳某,年三旬晉六,患頭暈眼花,心悸,畏寒,倦怠乏力,腰酸陽痿,麵部及粘膜逐漸出現色素沉著。經某醫院檢查,診為“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症”。經用醋酸去氧皮質酮及甘草流浸膏治療,效果不顯,又求治於某醫,視為“絕症”拒治,後因昏仆,於1967年2月——收入病房治療。餘診時證見:精神疲困,形體瘦薄,麵色黧黑,兩手及口唇粘膜黝黑尤甚,舌質淡白,舌上有散在紫色斑點,苔薄白,語聲低微,脈沉細無力。血壓90/60毫米汞柱,血鈉偏低。尿17羥皮質類固醇為4毫克/24小時,尿17酮類固醇為3.15毫克/24小時。血糖60毫克%。胸透心肺正常。

餘據脈證,反複推敲,確診為“黑疸”,係因腎陰不足,命火衰微所致。遵仲景之旨,從脾腎陽虛論治。投熟地15克黃芪50克仙靈脾15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山萸肉15克山藥20克枸杞子25克炒白術15克炙甘草50克,六劑。服後雖效,但不顯。經反複思索,恍悟病人不僅腎陰不足,而陽虛尤為突出,遂在原方中加桂枝15克熟附片15克巴戟天20克人參10克。前方加減服藥一百五十餘劑,症狀顯著好轉,主要症狀基本消失,精神體力恢複病前。並能做半日工作。血糖110毫克%,血壓120/70毫米汞柱,尿17羥皮質類固醇為10毫克/24小時,尿17酮類固醇為7.8毫克/24小時。隨訪17年患者精神、體力均好,陽事正常,全日工作。

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症,係現代醫學名稱,古代醫籍無此記載,《金匱要略·黃膽病脈證篇》有“黑疸”之名。本例當屬脾腎陽虛為主。命火為元氣之根,命火衰微則影響五髒陰陽的協調。命火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導致脾陽亦虛,從而出現陰陽俱虛,脾虛不運的見證。本例遵仲景之法,以溫補脾腎為主,在溫腎的同時照顧腎陰,在補脾的同時,照顧益氣養血,如此,則陰陽協調,氣足血充,虛象自平,乃愈。

脅痛治案議

王永慶

脅痛一證,臨床常見,治之得法,如期可愈。若遷延失治,或治不得法,亦可釀成大患。又臨床兼證種種不一,醫者胸無主見,或曰疏肝,或曰祛瘀,或曰清利,或曰養陰,又往往藥證相悖。若醫家辨證精當,兼佐施宜得法,藥證不悖,每收捷效。舉筆者治脅痛病例,以陳其實。

1962年春,治一位女患,時年五旬,兩脅作痛,遊走不定。自雲:其痛常自兩脅根部發出,快似閃電,極達肋梢,痛不自忍。雖食寢如常,合家憂恐。某醫院診為脅間神經痛,投藥為治,半載證不為衰。診其六脈弦長,舌苔黃垢,隱有瘀斑。在氣在血,痛久入絡也明矣!隨擬清氣、通絡、散瘀劑與投。

處方:粉丹皮15克毛香附15克穿山甲10克澤蘭葉15克沒藥10克乳香10克桃仁15克鬱金15克木香5克柴胡10克。水煎服。二劑盡,其病霍然失矣。

又,辛醜春,治一男患者,年六旬,神清目爽,左脅痛,時脹時痛,脹過於痛,它無所苦。

診其脈呈弦象,舌質如常,苔薄無垢。病在少陽之經,阻少陽之氣而不行,投以木金散一劑收效。處方:木香15克鬱金10克。水煎服。

又,某年孟秋,診一少婦,時年24歲,兩脅痛,雲自以拳擊之則痛減,其脈虛弦,經水如常,亦以木金散四劑獲痊愈。處方:木香5克鬱金5克。

上記三案,其一為初病在經,久延入絡阻血,又兼氣分積熱,投以清氣、通絡、散瘀取效;其二為病脹過於痛,專司理氣,投以木金散重用木香,佐以鬱金而痊愈;例三兩脅痛,以拳擊之則痛減,其病在經,有入絡礙血之兆,亦以木金散重用鬱金佐以木香得效。兩案投味固少,藥有專功。三案合參之,收效在辨證,若不識此,治必迷津。

鱉甲山藥內金治肝髒腫大

陳聚林

肝硬化屬祖國醫學“瘕”、“積聚”範疇,若出現腹水,則為“臌脹”。臌脹為病,多為黃疸病失治、誤治,損及肝、脾、腎三髒而成。此刻正虛邪盛,攻之傷正,補則助邪,治療甚感棘手。我中學時期的一位老師,因黃疸病失治,加之情懷抑鬱,延病成臌,知我為醫,信約給予診治。臨床見其麵色赭黃,形體消瘦,腹脹脅痛,納差,便溏,溲少。傾訴:西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脈證合參,據證擬方:取雞脛茅根湯(見《醫學衷中參西錄》)化裁:生雞內金10克生於術10克茅根30克山藥20克丹參10克三棱10克大腹皮10克馬鞭草10克。藥後症狀稍有緩解,但症情反複。時好時差。後更醫療,腹水得以消失,而肝大四指。奈於無法,請教吾師劉士俊主任醫師。劉老看後說:藥尚對證,差於更方勤雜。為醫臨診切記識病難,守法更難,頻於更方往往欲速而不達,結果徒勞而無功。《金匱要略》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此患者腹水雖消,而久病脾損未複,可肝脾同治,而重在治脾。偶閱雜誌,見有取單味藥鱉甲研末衝服,久服而使肝大回縮的指導。在此啟迪下,我取炙鱉甲懷山藥生雞內金三味等量研末,每日三次,每次9克,囑按法調服。服藥一月,飲食增加,脅痛好轉。堅持服藥半年,經查肝大消失。現時雖因年高退休,但仍能操持家務。後又一患肝炎小兒,肝大兩指,囑如法服藥,每日兩次,每次9克,兩月之後肝大消失。考此三藥:鱉甲鹹寒,歸脾、肝二經,能益陰除熱,軟堅消痞,有破瘀散結之功,能治肝髒腫大。山藥甘平,歸肝、脾、腎三經,補精益脾,固精止瀉,為治虛癆要藥,更以健脾見長。生雞內金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補脾消積化瘀,臨床用於脾運失司,食水內停,水腫腹脹,食積泄瀉,對小兒疳積甚效。以上三藥合用具有補氣健脾、軟堅消痞之功,且覓之可得,服之方便,無論成人、小兒均樂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