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內裏問題(1 / 3)

承氣攻下免開刀之苦

郭士奎

邢台陳某,因感冒發熱而住院。經西醫治療罔效,嘔吐、腹痛劇增,遂轉某醫院外科,決定進行手術治療。患者懼而未從,到中醫科求治。診其身體羸弱,腹脹,飲食不下,腹痛陣作,心中懊,苦痛麵容,十日未有大便,昨日早晨僅便點滴稀水,味臭。觸之四肢發涼,脈弦緩。苔黃質地幹燥。血壓不高。餘乃恍然大悟,患者幾經發汗嘔吐,其津液傷,汗雖出而邪未除,入裏與陽明燥屎相結。熱結旁流是其證也。夫小腸為火腑,胃為陽土,大腸為陽明燥金。三者喜潤惡燥,以津液為重,熱邪盤據於腸胃,以致水液旁流,其多惡臭。治陽明無形之邪,清熱可愈,若熱邪與燥屎互結則非承氣湯蕩滌不可。思春溫,邪實於腑,舌苔黃燥,純利清水,理應調胃承氣湯治之。今察患者腹脹痛較甚,予以急下,以圖轉危為安,方用大承氣湯。大黃、芒硝峻下積滯,以蕩滌腸胃燥屎;厚樸、枳實行氣破結。

三日後複診,患者謂一劑盡,腹痛加重。二日後下糞,質幹燥,堅硬如羊屎十二、三枚。三劑盡,其證大減,調理一周而愈。患者感激稱謝,並說:“三帖中藥免我刀下之苦!”

逐瘀溫下法治療腸梗阻

杜鈺生

目前外科臨床上用中藥治療急性機械性腸梗阻,關鍵在於通結,常以大承氣湯、硝菔通結湯、複方大承氣湯、甘遂通結湯之類的峻下劑,以通為用,使腸腔內容物通過正常為目的。這些方劑用之對證,確有奇效,然而臨床上有部分病人在峻下劑作用下,一時內容物通過,病因仍未徹底解除,若一下再下易傷及正氣,致使病情加重,故臨床上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同時,還當突出辨證施治的中醫特色,非局限於寒下、逐水等峻下劑,其他溫下、逐瘀等法亦酌情靈活運用,才能更好地發揮中藥通結的作用。

餘治一張姓婦女,就診時,下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四天,腹中轉氣而不能排出,有明顯的右下腹間歇性疼痛症狀,得寒涼腹部脹痛加劇。檢查所見:舌淡紅苔白,舌邊有瘀斑,脈沉遲緊,下腹部膨隆,右下腹壓痛明顯並可觸到痛性包塊,腸鳴音亢進。追問病史:一月前因急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術後兩周出現腹部脹痛,不能排氣、排便,按腸梗阻給以複方大承氣湯治療,大便泄後症稍減輕,繼而又如故,脹痛有增無減。既往證有乙狀結腸過長病史。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體征,診斷為回盲部粘連性腸梗阻,考慮為寒凝氣滯血瘀所致。

治療以逐瘀溫下法,方藥:小茴香10克炮薑6克肉桂6克附子6克元胡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2克蒲黃10克靈脂6克枳實6克川樸10克大黃10克(後下)元明粉3克(衝)。一日二劑,每次一劑,水煎至200毫升。服兩劑後,患者大便已下,腹脹滿痛減輕;第三劑將上方去元明粉、枳實,加麻仁10克、肉蓯蓉10克、蘇梗10克,水煎服,日服兩次,每日一劑,連服六劑,右下腹壓痛減輕,包塊漸小,梗阻症狀解除,大便每日一次,成形而不燥。以後改用少腹逐瘀湯加服麻仁滋脾丸,半月許,腹部壓痛、包塊完全消失而痊愈。兩年後追訪,病人腹部情況良好。

此案為寒凝氣滯血瘀的腸腑阻結不通之證,應用逐瘀溫下法,意在溫下治標,去寒邪以解腸腑不通之急;逐瘀治本,以治氣血凝滯之結。故二法配合應用治療此證,防止了顧此失彼之弊病,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

辨病須辨證補虛關格通

班世民

病有同規,則治有常法,執簡馭繁之道也。然同病異人,虛實迥然,又何有常治之法?

若病勢沉屙,悠悠似殘燭之火,諸症雜亂,外現內隱,不盡同源。且病家一命,盡係醫手,敢不詳審細辨而妄投藥石乎?

本虛標實,為醫者常言,其中著實奧妙。有先標實而後本虛者,此時治其標,則邪去正自安;有先本虛而後標實者,此時補其虛,則正安邪自去。此乃治病求本之大法。餘深有體會。

關格一症,古往今來,醫家皆以承氣之類攻之,蕩滌腸胃,每能收效。然關格非皆實證,故不可一概攻之。餘在桓仁縣任教期間,曾偶遇治一關格病。頗然正本求源之理。

患者孫某,素患胃疾。三個月前突發胃穿孔,當即手術。術後十餘天又發嘔吐,大便不通,上腹滿脹而痛。經X線透視,結合病史,診斷為粘連性腸梗阻,再次手術。術後半月複出現梗阻,又行手術,如此反複手術五次,終不得解。遂治以中醫藥,前醫投承氣不效,病反加重。病家不堪其苦,但求一死以解。其家屬及單位領導恭名懇延餘醫。

餘診病家麵容痛苦,蒼白無華,雙目緊閉,腹脹如鼓,有刀口七寸許,脹開不合,腸管暴露。舌質紅嫩無苔。呻吟不止,語聲微弱含糊不清。脈象虛數無力。四診合參,此為氣血兩虛,瘀阻經絡。氣虛不能帥運,血虛不能助氣。故而關格不通。治當益氣補血,活血通絡。自擬處方:黃芪30克肉桂15克當歸35克赤、白芍各20克枳實20克萊菔子20克栝蔞仁20克沒藥15克雲苓20克榔片20克川軍7.5克甘草10克一劑水煎服。

藥後三刻,病家腹中雷鳴,矢氣數聲,略覺舒暢。八十分鍾後急索便器,排粘臭物兩千餘毫升,遂腹脹消除,病家安然。次日食米粥二兩,並逐日增加食量。腹部創口漸收。十日後病愈。餘又以補氣理血之劑鞏固療效。至今未發。

餘每思此症,深然辨病還須辨證之理。關格尚可補,他症何有固定一法之理?於辨病之中求辨證,可謂得醫之道也。

“生脈”治關格

徐陽孫

關格一病,是指上吐下閉之證,以尿少、尿閉為主證,兼有惡心嘔吐,頭暈目眩,嚴重者可出現神昏抽搐。臨床上,由尿毒症引起的關格較為常見。

本病之病機,關鍵在於脾腎同病。由於腎氣衰憊,氣化失權,故小便失司而為尿閉;脾運失職,不能升清降濁,火濕內蘊,濕濁中阻,鬱而化熱,故見惡心嘔吐、口粘納呆、舌苔黃膩或焦黃起刺等證。治療時,若偏執益氣之品,多能壅塞氣機;單投養陰之藥,每致滋膩呆胃之弊,往往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由於本病病機複雜,邪盛正衰,本虛標實,病雖屬氣陰兩虛,但又有濕濁中阻、鬱而化熱之征,故應權衡標本緩急,采取益氣養陰清熱之法,調理脾胃,助其升清降濁。如此斡旋周身氣機,俾使大氣一轉,其結乃散。對濕濁中阻、氣機升降失常、濁氣不降之尿閉,胃氣上逆之嘔惡每每奏效。我在臨床常仿《辨證錄》治小便不通之法,用生脈散治療關格。方中人參甘溫,益氣生津、大補元氣;麥冬甘寒,清熱養陰;五味子酸澀,能收斂耗散之肺氣;適加黃芩,以助清熱之力。四藥合用,大補氣陰,可救元氣之耗傷,消內鬱之濕熱,常顯奇效。

曾治一男患者,年方十八,五年前患慢性腎炎,連年反複發作,並且日益加重。近日來全身高度浮腫,麵色白,頭暈目眩,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形寒肢冷,尿量數少,每日僅200毫升左右。經反複應用利尿藥無效,病勢日漸惡化,甚至小便點滴不通,舌質淡胖,苔微黃膩,脈象沉細。查尿蛋白,管型2個,血色素5.2克,非蛋白氮98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40溶積%。經中醫會診,改用中藥治療。現證屬脾腎陽衰,腎氣衰憊,由虛及損,由陽及陰,氣陰兩虧之症,以致水不化精,生化無源,三焦之氣閉塞,決瀆無權,上下升降出入皆不利也。治宜益氣養陰而生津液,意在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有權;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源泉不竭。方用:人參15克麥冬35克五味子15克茯苓35克黃芩15克加水濃煎,少量頻頻呷服。二劑後尿量明顯增多。連服五劑,每日尿量均在600毫升以上,諸症減輕,浮腫漸消,非蛋白氮降至60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升至48溶積%。以後繼服氣陰雙補、健脾益腎之劑,調理三月餘,症狀明顯好轉,出院休養,隨訪半年,療效較為鞏固。

“腎司二便”淺議

夏洪生

腎是人體重要器官。祖國醫學對腎的認識,不僅指其實質髒器,還概括了腎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經絡氣化以及同其它組織器官的內在關係,特別是“腎司二便”理論,有其獨到之處,並指導著臨床實踐。曾治一老嫗,小便失禁四年,有尿即遺,不能控製。兩部尺脈甚弱。本病表現在小便,而病本在腎。蓋腎與膀胱相表裏,膀胱氣化開闔,均由腎所主。今腎氣不足,腎陽衰微,膀胱失約,故小便失禁。溯本求源,其治在腎,立益腎氣、補腎陽之法,重用補骨脂、韭子、附子、桂枝、巴戟、益智仁,以及菟絲子、熟地、茯苓、白術等藥,前後服十六劑,其病痊愈。

又治一吳姓病人,大便溏瀉,日5~6次,伴有腹痛腸鳴、腰膝酸軟、舌淡脈弱等。本病表現在大便,而病本在腎。在正常情況下,脾胃腐熟運化要靠腎陽的溫煦,今腎陽衰微,命火不足,中土失其溫煦之力,故腸鳴泄瀉。治療立法,重在益火之源、補益腎氣,選用補骨脂、韭子、附子、巴戟、淫羊藿、肉桂、五味子、肉豆蔻、茯苓、白術、生薑、大棗等藥,連服二十四劑,患者大便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