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腸道問題(1 / 3)

師古不泥古經方起沉屙

班世民

為醫之道,當師古而不泥古,知常達變,融彙貫通。前賢為醫門立律,集臨證之所得,警誤治之所失,遂乃立書《黃帝內經》。至張仲景“博采眾方”,撰用諸說,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始集辨證論治、理法方藥於一書。其方嚴謹,用藥精當,所傳之方為曆代醫家所推崇,沿稱“經方”。倘辨證精確,投之於病,則每效如桴鼓。

然歲月光陰,時移人換。且人體有素質不同,何況疾病錯綜,九州方圓,南疆北域,縱橫萬千,風水各異。經方實難盡治百病矣。蓋諳熟醫經,“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此實乃仲景立說之本意也。

餘行醫四十餘載,時誦醫經。每於臨證,細加體會,變通經方,鮮於不效。僅以治反胃寒嘔為例敘。餘於六年前治一中年婦女曹某,言稱曾在沈陽某醫院就診,始朝食暮吐,後則嘔吐頻繁,甚則食入即吐。診斷為“幽門梗阻”醫生欲施刀以解,無奈患者因恐懼而拒絕。隻得保守治療,並以輸液維持多日,苦不堪言。經人介紹求餘診治。證見其麵色白,倦怠無力,喜暖惡寒,頻欲嘔吐,上腹飽滿,舌質淡苔厚膩,脈微而弦。四診合參,此為中焦寒滯,脾胃升降失司,即陽明寒嘔也。綜仲景之法,以吳茱萸湯原方加三蔻(草蔻、紅蔻、草果)投之。一劑嘔輕,腹滿銳減;二劑吐止,諸證漸退。遂感饑餓,向女索食。竟頓餐麵條四兩,仍嫌不足。眾親皆愕然,慌延餘請定奪之。餘謂之曰:大病初瘥,脾胃尚弱,驟然暴食,有損無益,當節度。病家言然,守前方再服兩劑,諸症霍然,飲食如常。病者親屬皆雀躍而稱謝。

蓋脾與胃相為表裏,“實在陽明,虛在太陰”。脾胃虛寒,健運失職,氣逆不降,而致惡心嘔吐。吳茱萸湯辛開溫降,補中和胃,故能治之。用三蔻其量宜小,取其溫脾助胃之功,量大恐燥傷中氣,反為不美。

似此類病證,餘前後共治二十有餘,每證用此方略有不同加減,無有不效,且鮮有再發者。

餘每自謂:勤求古訓,經方變通以應天、地、人之移換,可謂得仲景之心法乎?如《丹溪心法》之左金丸治嘔吐吞酸,可謂得仲景之心法,靈活變通矣。

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可治愈

王德安

“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出於《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此言麵部望診。鼻為麵王,脾之外候。脾者,後天之本。青為肝色,主痛。鼻頭色青為土受木賊之象,故腹中痛。如出現四肢厥冷,則是陰寒內盛、陽氣不運,亦有不死者。在科學發展的今天,昔日不治之證,今天也有辦法治愈。餘臨證二十多年,所見鼻頭色黑者多,色青者少。而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更少。餘曾治李某,男,54歲。因患原發性心肌病,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先後五次在我院內科住院,前三次都伴心源性休克,第三次是1981年9月住院,經抗休克、抗心律失常治療,次日休克即得糾正,於10月請筆者會診。翻閱病曆,這次發病前數日,患者因鬱怒以致胸悶,納呆,心悸。第五天下午,突然心悸加重,脘腹疼痛,自汗,四肢厥冷而住院。詳查其現症:麵色萎黃,鼻頭色青,口唇微青而紫,腹痛隱隱,四肢欠溫,胸悶隱痛,心悸少寐,舌淡,左邊、尖部有紫斑,脈沉細而數。按此脈證合參,恰與《金匱要略》之“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證相符。病屬厥證,證屬土受木賊,少陰寒極,陽氣不運,血脈瘀滯,治宜溫陽生脈活血,處方以四逆湯合生脈散加減,另配散劑。藥物有:炙甘草35克炮附子25克幹薑10克紅參20克麥冬25克五味子15克丹參15克木香5克砂仁10克水煎溫服,每日一劑。散劑組成有:紅參500克附子300克丹參300克黃芪300克琥珀300克。上藥共為細末,頓服5克,每日兩次。

在上方基礎上加減化裁,仍謹守溫陽生脈活血法則,服藥二十四劑,於11月4日出院。查鼻頭色青諸症皆已,隻覺倦怠乏力,舌紫斑未退,脈沉細。心率由180次/分減為72次/分,血壓、體溫、心電皆正常。據檢查所見,寒邪已祛,陽氣複運,血脈已通,但脾氣未複,心氣虧虛,故囑其繼續服用所配散劑,直至諸症皆愈。從而可見本病不但可治,且用中藥治療後,前證再作亦未發現休克。其溫陽生脈活血之力不言而喻。

治腹部劇痛一得

金明義

腹痛是臨床常見的症狀之一,同時又是一種常見病,多數患者屬於急證範疇。祖國醫學對於急證的治療有其獨特的經驗,並非中醫不能治療急證。對有些急證,中醫的療效還是非常顯著的,這也有其曆史根源。古代醫書中就有不少關於這方麵的記載,所以中醫治療急證是大有發展前途的。餘於臨床時,曾治療一患者。半月前突然出現腹部劇痛,來我院內科檢查,發現兩下肢布滿鮮紅色出血點,以“過繁性紫癜”收住院治療。靜脈點滴氫化考地鬆,患者每天均有疼痛發作,用阿托品及鎮痛藥物都無效果,必須肌注杜冷丁疼痛才能緩解,連續治療十餘天,因恐長期用杜冷丁成癮,請中醫會診。據檢查:患者疼痛難忍,坐臥不寧,兩手輕按於腹,上身不停晁動,舌質暗紅、舌邊有瘀斑無苔,脈象弦而有力,腹部拒按,有肌緊張,無反跳痛,兩下肢布滿鮮紅色和紫暗色出血點。

餘認為此乃瘀血阻於脈絡,血流不暢溢於脈外,停於皮下則見肌衄,血蓄於腹,脈絡不通,不通則痛,因而出現劇烈性腹痛,舌質紫暗、脈弦有力均為血瘀之象。中醫診斷:肌衄、腹痛(血瘀)。治則:祛瘀止血定痛,方藥以失笑散加味:蒲黃15克靈脂15克當歸15克桃仁15克茜草15克丹參15克川芎15克土蟲15克白芍25克藕節15克水煎服。配用三七粉5克,每日三次。連服三付,患者腹痛明顯好轉,又服三劑腹痛消失。改用蒲黃15克靈脂15克當歸15克桃仁15克茜草15克川芎15克雞血藤15克生地15克香附15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水煎服,連服二周,患者再未出現腹痛。

餘體會,本病的辨證為瘀血腹痛,是由於血瘀絡脈,血液旁溢於外,停於腹中所造成,所以以血瘀為本,出血、疼痛為標,瘀散血止疼痛自然消矣。其次,在治療上應選用既能活血、又能止血的藥物,如蒲黃、靈脂、茜草、三七等,不要選用單純活血或活血力量很強的藥物,以防出血過多或出血不止。也不要選用單純止血或固澀止血的藥物,以防瘀血加重。

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結腸炎

張萬芳

餘在六十年代,曾遇一朋友患腹痛病三年有餘,久治不愈。發作時痛不欲生,終日用嗎啡、杜冷丁等藥止痛,曾服用西藥磺胺、氯黴素、痢特靈以及中藥厚腸止痢類藥物均無效。

發作時重按疼痛加劇。便溏且黑常帶少量膿血。餘觀其麵青唇紫,舌紫絳苔薄白,脈沉弦而。結合病史及臨床所見,診為瘀血腥痛。以活血祛瘀治之。處方:當歸30克赤芍20克炙軍15克生地15克土蟲2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烏藥15克隻殼15克陳皮15克元胡10克甘草10克水煎日二服。另將三七50克藏紅花25克血竭25克雙花炭50克地榆炭25克共為細麵,每次5克,隨湯藥服下。服藥二劑,腹痛減輕,便次減少,可減少服止痛藥次數。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礎上加水紅子20克、片薑黃15克,連進十六劑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恢複正常。將上藥製成水丸,5克日三服,以鞏固療效。隨房17年未見複發。

腹痛有虛寒型,其症狀多腹痛綿綿,喜按,喜熱惡寒,得溫則緩;有氣滯型,多服腹脹滿,兩脅悶痛,氣逆不降。脈多沉弦有力;有實熱型,多表現為痞、滿、燥、實、堅等實熱症狀,其脈多沉實有力;而瘀血腹痛,多腹痛拒按,麵青唇紫,多見沉弦而脈。本方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藥組成。方中當歸、赤芍、土蟲、乳香、沒藥、三七、血竭、藏紅花有活血祛瘀作用;生地、炙軍有涼血、活血作用;雙花炭、地榆炭有清熱、涼血、止血、解毒作用;烏藥、隻殼、陳肯有調氣健脾作用;元胡活血止痛;甘草調諸藥。

我認為,瘀血腹痛之證,可有腹痛,便膿血、便次增多之表現,不宜以溫補收之法治之,因為血瘀多氣滯,經絡阻塞不通,肝氣必鬱結,導致脾失健運,傳化夫常。溫補收不但病邪不除,反而會留邪,致使病變纏綿不已。隻有活血祛瘀加以行氣之法,才能使血瘀消散,肝氣得疏,脾胃功能恢複正常,腹痛便膿血之病必自除。

大黃甘草湯治嘔吐速效

王乃一

嘔吐一證,皆為胃失和降而致。治以和胃降逆為其常法。臨證時,辨其虛、實、寒、熱等因,隨證施治常能取效。但有食入即吐一證,以常法治之多不愈。餘用大黃甘草湯,每投輒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