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不在多而在精,以上治胃痛諸方若於臨床辨證用之,自有新的境義。
《經》言片語挽沉屙
嚴玉林
餘於1977年5月,曾治一胃扭轉患者。該患者,趙姓,患病四旬餘。自稱:二月前因食牛肉致腹部劇痛,並向背部放散、嘔吐,隨即虛脫。後經鋇餐透視拍片,診為胃扭轉。當地醫院建議作手術,時因疼痛略有好轉,不願手術,改由某醫院施保守療法。先後用針刺、理療與中藥治療,經治四十餘日,未明顯好轉,遂來此求治。餘查體,見其體豐,麵微黃,脈沉緊滑,舌質紅,薄白苔,舌體胖大有齒痕,上腹部壓痛。鋇餐透視及X片所見:心肺、食道正常,胃呈蝦狀,大彎側在上,小彎側在下,球向下,排空過速。臨床診斷為:慢性胃扭轉。
餘因思:胃扭轉係腹部外科手術適應症,此症國內外均不多見,進行非手術治療尤為少見。
而該患者已經四十餘日保守治療,常用耳部及腹部穴位幾已試遍而罔效,今複來此求治於針灸,故道豈可複取?而另辟奚經則談何容易!苦思中,《甲乙經》中“絡滿經虛,灸陰刺陽”
一語忽呈腦際。細玩味,所謂“絡滿經虛”,非此而何?經絡者,表裏也,髒腑也,陰陽也。此“絡滿經虛”,乃指裏虛外實證或髒虛腑實證。而此例胃扭轉正屬胃腑實而脾髒虛,治宜“灸陰刺陽”。此語一悟,茅塞頓開,法定然後方乃可出。艾灸可選陰經之關元與三陰交:灸關元以溫煦丹田,培補元氣;灸三陰交以溫脾經,振脾陽。刺陽經之穴選孰為當?忽憶劉冠軍教授與餘閑聊中道及伊嚐治一嚴重胃痙攣患者,在百治不效、諸醫束手時,一針“筋縮”則效如桴鼓。筋縮穴,位於第九胸椎棘突下。籍皆稱筋縮穴主“心痛”,按現代各種性質之胃痛均屬古代“心痛”範圍,故穴之名“筋縮”,或乃可使諸筋收縮故耶?胃之平滑肌,古人或稱“筋”,故針之能作用於胃耳。思及此,乃定筋縮穴為刺陽經之主穴。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言無虛。當餘灸罷關元、三陰交,進針筋縮穴,患者口稱針感十分強烈,並向胃部擴散。片刻,即覺胃在抽動、攣縮。此種感覺為以前所無有。餘以為此種抽動、攣縮感,或係胃在複位中之感覺。如此針灸十次,患者已無任何不適之感;針灸二十次後鋇透拍片,結果胃呈瀑布型,大彎側在下,小彎側在上,各種理化指數均已正常,胃扭轉已告痊愈。豈非《靈樞經》“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不謬乎!
縱談胃脘痛之惡變
李玉奇
胃脘惡癰(腫瘤)先期,往往與患胃實熱、胃虛冷、胃寒腸熱、胃熱腸寒、脾胃不和、肝胃不和、胃心痛、蟲心痛、心腹痛、膈氣痰結、噦逆、痞氣、酒癖、胃中風等所反應的消化障礙證候頗為相似。隻有晚期所出現的胃反、噎膈屢治不驗,醫家才認為疑難棘手、徒歎奈何!
就胃脘惡癰而言,方書早有論述,於此不再贅言。但是按通常治療胃病的大法,諸如平胃、舒肝理氣、寬胸利膈、豁痰開鬱、溫胃散寒等等未必有益,若遵循如是法則治療下去,無異是養癰為患。按餘多年臨床觀察,本病之演變有五大特征:一曰脹滿勝於痛楚;二曰乏酸納呆而不吞酸;三曰體重劇減勝於其他胃口病;四曰大便秘結居多;五曰胃氣上逆,下轉矢氣。這在直觀診斷上較為重要。這些證候反應在四診方麵可見下列特點:一謂望診,病人麵垢無華,形容憔悴,唇幹,一派苦楚表情。唯與其他胃病所不同的是舌診,患者的舌體隨著病情加重由胖變瘦、變薄,舌質呈鮮紅色,全無苔。此為胃陰已敗、胃氣瀕絕,難以化生水穀之精微,無以益舌之本,故呈先兆險性舌象。臨床證明,一旦經治療病情好轉(包括手術治療),胃氣得以來複,舌質複轉為淺淡,舌麵披以薄白苔,或白黃苔,舌麵有神,顯示生機複萌。這裏要著重指出的是,病人體重的變化可為臨床一鑒,病情越加重,體重越劇減。臨證切不可歸咎於食少納呆所致,實則乃與胃氣衰敗、津液、血液惡性消耗攸關。而體重的變化與其他胃口病所帶來的消瘦截然不同。二謂切脈,脈來有力。患者病重按理脈來當虛,今脈來反而剛勁有力,如此脈證不相切符,從證從脈何所依之?按脈來有力並不能證明元氣未損,然則是強弩之末,正邪交爭,兩相角逐極端見諸於脈,此乃預後不良之兆。臨床經驗證明,惡癰一旦經治療或刀割成功,其脈亦隨之轉為細弱無力。如果再度複發,其脈又伴之浮大起來,這可與其他胃口病的脈象相鑒別。三謂治療,如果能把握住望診、向診、切診的訣竅,可為下一步的治療奠定基礎。上述脈證的出現,首應檢查是否腫瘤已成,既或未查到腫瘤實體,也應視為先兆腫瘤發病的象征,進行預防性早期治療。設若一旦確診為腫瘤,應立刻停藥,求諸手術治療。切不可姑息,以免延誤病機。待手術後,仍要沿用中醫方法治療,以防複發。因為術後並不等於根治,尚有複發問題。經驗證明,用中醫方法抗複發有很好的苗頭。對尚未發生癌變,但有上述脈證存在者,應進行嚴密監護,做預防性抗癌治療。在辨證施治方麵,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本病是癰之為患,氣化失調,惡變致危,勿失治期。按餘之經驗,采取扶正、消癰、去腐生新三大法則。
對本病早期的治療,第一步要考慮消癌,以三個月為一療程,進行辨證施治。經驗方:蠶繭15個煆田螺25克青黛10克內金15克薏米15克五瓜子10克香櫞15克五倍子15克白蘞15克莪術15克白花蛇舌草50克水煎服。第二步重在去腐生新。可投茯苓20克枯礬5克重樓10克貫眾15克馬兜鈐15克蠶沙15克三棱15克當歸20克羊角屑10克實子15克柿蒂15克為主導方藥,餘者隨症加減。第三步在腫瘤術後,防止複發,重在扶正固本。方藥可用黃芪40克毛茨茹15克炙猥皮15克烏梅炭20克篳登茄10克生側柏40克白茅根50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羊角屑20克炮山甲15克陳皮15克水煎服。連服100~300劑,停藥一年,進行追蹤觀察。當胃癰未曾惡變之前,按上法服藥進行監護治療,每收良效。實踐證明,憑借藥物治療僅是一種治療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對本病進行原始的分析和判斷。判斷若是正確,就會發揮藥物的作用,所以說臨證審因辨證尤為重要。這也同兵家作戰一樣,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
吳茱萸湯治療反流性胃炎
杜鈺生
胃大部切除術後,並發反流性胃炎是胃外科常見的並發症。其臨床表現為膽汁性嘔吐,製酸藥或進食不能緩解的上腹痛及體重下降等證。此證最早出現,可在術後一周,亦可出現在幾個月乃至術後二十年之後。本證一般經內科保守治療不效時,需作外科手術治療,病人痛苦較大。
餘在臨術上用吳茱萸湯治療胃大部切除後的反流性胃炎,獲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舉一病案說明。
1983年7月治一劉氏老婦,因潰瘍病合並出血,行急症胃大部切除及胃十二指腸吻合術,術後兩周病人開始出現上腹部疼痛,嘔吐膽汁及發粘之涎沫,食後症狀加劇,飲食量極少,體重日漸下降,精神萎糜,臥床不起,服製酸劑及解痙藥物,上腹痛、嘔吐不減,舌淡苔白膩,脈沉而弦細。據此脈證,考慮胃腸手術後體質虛弱,厥陰寒邪上逆而致。經胃鏡檢查及臨床表現,診斷為胃手術後並發反流性胃炎。投以吳茱萸湯治療,方如:吳茱萸10克黨參15克生薑5片大棗5枚。每日一劑,水煎至200毫升,頻頻溫服。服一劑後腹痛、嘔吐明顯減輕;三劑後腹痛、嘔吐已除,食量漸增;又連服六劑鞏固療效,精神好轉,體力因飲食增加而逐日恢複,下床活動;後以調補氣血之十全大補丸收功。經一年後追訪,嘔吐未見複發,全身情況良好。
此案雖不足以論證吳萸湯治療所有的反流性胃炎,但如能辨證確當,抓住陰寒上逆,口吐涎沫這一關鍵,投以吳萸湯是非常有效的。從此案治療外科術後並發症中,給我們以啟示,即中醫中藥在治療現代外科手術後並發症方麵,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可以在這一領域中填補國內外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