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風箏的人》從小說文本到劇本的改編(2 / 3)

2.刪除了種族、政治、陋俗、友情、親情、命運等內容。布魯斯東認為小說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程式,它們“更受著不同的起源、不同的觀眾、不同的生產方式以及檢察機關不同要求的製約。小說總是擁有為數不多的讀者,是一位作家獨立寫作的,且不受檢察機關幹涉。而電影是靠多數人完成,觀眾支持,在工業化條件下集體生產的,並且靠法律控製的”[2]36。小說文本表達作者獨特的內心感受。而電影是傳播,電影依靠改編、攝影、表演、配樂、剪輯等共同來構成,且麵對觀眾和管理部門的審查。而“電影受製於投資方式、生產方式、官方審查,所以較少涉及政治、種族、宗教等敏感內容”[2]33。於是,編劇刪除了1973年的阿富汗政變、俄國在阿富汗的血腥統治、阿富汗30年內戰、塔利班種族清洗等敏感內容。這樣的刪除雖然在小說文本和電影劇本之間取得了某種平衡,但卻改變了小說的韻味和內涵,改變了作品的主題。

(二)基於主題的刪除

“從文學作品到電影的改編不應該局限於對於原文故事的忠誠度,也不是對於其內容簡單地重複,改編本身是一次文學創作活動。它把原作分裂又融合,甚至加入了一些其他要素,因此,它把原著的深奧本質大大地修改。”[3]編劇在確定背叛和救贖主題後,就以小說為原材料,重新進行加工。

1.刪除了部分與主題無關的情節。編劇刪除了阿米爾逃亡美國後與父親的艱難生活、自己從虎穴歸來治療、收養索拉博所遇到的法律問題、自己與妻子四處求子、索拉博的美國生活等與主題無關的內容,隻保留了與背叛和救贖相關的內容。例如在小說文本中“我”的一家初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內容有較大的篇幅。在跳蚤市場“爸爸經常跟這些人打招呼,這裏機械師和裁縫兜售有擦痕的自行車頭盔和舊羊毛衫,可是過道兩邊是原來的外交官、找不到工作的外科醫生和大學教授”[1]154。作者用這樣的身份地位、行為的反差,來反映阿富汗難民在美國的艱難生活。可是這些內容因與救贖主題無關都被刪掉了。

2.刪除或簡化人物。為了人物簡潔和故事情節緊湊,編劇刪除了醫生護士、律師、海關的工作人員、司機的妻子孩子等人物。簡化了“我”的妻子、哈桑的妻子法莎娜、哈桑的母親莎娜芭、哈桑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女兒莎莎,都是小說文本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小說中,法莎娜有著一雙淡褐色的美麗眼睛、表情羞澀。在艱難的歲月裏,她陪伴著哈桑、養育孩子、照顧母親。但如此美麗善良的女人卻被塔利班打死。作者用這樣一個女性角色來反映阿富汗千千萬萬女人的生存狀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電影劇本中,編劇隻是通過拉辛汗的口將她一筆帶過。

經過刪除和簡化後,一部對祖國“愛之不幸,怒其不爭”情感複雜的小說,變成了隻討論背叛與救贖的成長故事。

二、調整敘述順序

巴拉茲認為,“一個真正的改編者在改編時,就會把原作僅僅當成是未加工的素材,從自己的藝術形式特殊角度來看待這段未加工的現實生活,而不在於素材原本的形式”[2]36。編劇在明確小說取材範圍後,用電影的藝術方法來重新加工這些素材,將從文字變成影像語言。

(一)壓縮類似內容

由於時間限製,對主要場景對話進行壓縮,或將類似的場景合並。例如在父親對拉辛汗講述阿米爾的懦弱的部分,電影編劇把小說中的35句對白壓縮到10句,並將前後的順序改變。使對話更加言簡意賅,說話的方式和思維順序更符合美國人的習慣。

(二)增添必要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