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追風箏的人》從小說文本到劇本的改編(1 / 3)

《追風箏的人》從小說文本到劇本的改編

影視藝術

作者:薛青

[摘要]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是風靡世界的小說,福斯特的《追風箏的人》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並成功地入圍了200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小說是為了讓世人們感受到阿富汗人民的悸動,電影卻是一部關於男孩成長的影片。本文以電影改編的順序從內容刪減、敘述順序調整、文學技巧的影音翻譯三個方麵來研究從小說文本到電影劇本的變化。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小說文本;電影劇本;改編

2006年,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出版了。這本書以其濃厚的異域色彩、強烈的感情、宏大的敘事背景、冷峻簡潔的敘述手法,感動了全世界讀者,讓世界重新認識了被妖魔化的阿富汗。2007年,曾執導《死囚之舞》《尋找夢幻島》的著名導演馬克思·福斯特,將該小說改編成了同名電影。該影片入圍了次年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

小說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阿富汗喀布爾富商之子阿米爾的故事。阿米爾生性懦弱,不被父親寵愛。而小仆人哈桑聰明、勇敢、機智,贏得了父親的寵愛。阿米爾嫉妒哈桑,決定用行動來贏回父親的愛。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開始了,在哈桑的幫助下,阿米爾贏得了比賽,也讓父親引以為傲。可這時,發生了一件影響了阿米爾一生的事情。那天,哈桑在給阿米爾追回風箏的途中,被當地惡少阿塞夫強暴。在那個關鍵時刻,阿米爾不但沒有像哈桑幫助自己一樣挺身而出,反而懦弱地躲在角落裏眼看著事情發生。從此,內疚、自責的噩夢纏繞著阿米爾。隨後,俄國占領了阿富汗,阿米爾跟隨父親逃到美國加利福尼亞開始了艱難的難民生活。多年後的一天,父親的好友拉辛漢打電話給阿米爾,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並給他指出了一條自我救贖之路——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阿米爾重返阿富汗,他曆經艱辛終於從塔利班手中救出了索拉博,贖回了父親和自己的罪孽,而他本人也完成了從男孩到男人的成長,變成了一個勇敢、坦誠、敢於擔當的男子漢。

馬克思·福斯特的改編,雖在故事的敘述順序、情節設計、人物形象上都忠實於原著,但一部暢銷小說由小說文本改編成影像文本,在轉換中仍是發生了許多變化。

胡塞尼的目的是“讓世界人們感受到阿富汗人們內心的悸動”[1]4。同時也是作家在遠離故國多年後,對思鄉情結的一次清算。在書中,阿米爾的背叛和救贖隻是一個框架,填充其中的是阿富汗的風土人情、1973年阿富汗的宮廷政變、1979年蘇聯侵略阿富汗、種族迫害、伊斯蘭教本質、塔利班統治、西方發達國家與衰落的阿富汗的貧富差距,等等。內容涉及人與國家、人與宗教、人與戰爭、父親與兒子、親情與友情、友情與愛情,等等,具有豐富的內涵。而馬克思·福斯特改編後的電影劇本《追風箏的人》卻是一部具有阿拉伯風情的成長影片。影片中,用現代特技製作的風箏唯美、寓意深遠,遠鏡頭勾勒的荒原宏大永恒,彩色風箏與灰色廢墟對比鮮明,西班牙音樂天才的配樂悠遠安靜,兩個來自阿富汗的孩子表演樸實無華,這些構成了一部充滿異域風情的男孩成長片。而那個濃厚深沉的小說文本是如何變成優美深刻的電影劇本的呢?改編在其中功不可沒。

一、刪除小說內容

(一)基於小說和電影性質差異的刪除

1.刪去了關於夢境記憶、家族曆史、鬥風箏風俗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小說《追風箏的人》是阿米爾用行動來洗刷無法向人訴說的內疚、膽怯、恐懼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充盈的一個過程。為了將內心完全展露出來,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並使用了插敘、閃回等文學手法,使小說中充滿了比喻、回憶、夢境、記憶碎片、無意識等內容。改編時,編劇將“許多小說化的元素拋棄了,拋棄那些隻有語言才能描述的特殊的內容,如:比喻、夢境、回憶、概念性的意識”[2]81。小說文本中有大量關於家族曆史的交代,例如從壁畫上的內容來敘述自己的祖父和納迪爾國王的合影、爸爸媽媽在新婚時的照片、傳說中父親年輕時赤手空拳和黑熊搏鬥。小說文本在第七章描寫了幾個夢境,夢中作者在暴風雪中迷失了方向,他大聲地呼救,但是最後風聲淹沒了他的哭喊。這些關於家族背景和夢境的敘述,在改編時,都被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