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不要擔心自己會知道得太多(1 / 1)

每個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是隻能知道一些事情,他們也隻願意談論自己知道的事情。

那些不善言辭的商人,那些隻顧唯唯諾諾的家夥,他們都是敏於思考之人,不願表達出來。若是能加以鼓勵,他們也是可以就其感興趣的領域談上幾個小時。他們的大腦中存儲著許多信息,盡管他表達出來的渠道不多,但若有人能打開其大腦中緊閉的閘門,他們是很健談的。

我有個朋友,盡管他沒有接受過文科教育,但對立方英寸與立方英尺的轉換卻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者有著更為全麵的了解,兩者之間的換算比例是,1立方英尺=1728立方英寸。這一知識的獲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是個很優秀的傾聽者,有一種讓別人開口講話的能力。若他乘火車之際,他會在乘客之中挑選一些他認為是聰明,大腦裝著許多知識的人。他以一種富有策略的手段,發現陌生人的職業或是專業以及其最感興趣的話題。然後,他就會把話題轉向這一方向,不時問幾個有深度的問題。就這樣,他屢試不爽,都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他與各種人接觸,從學習古典文學的學生到肉菜市場的售貨員,從每個人身上,他都可以獲得信息。當然,其中不少是毫無用處的。他明白一點,那就是不能期望所有的信息都是有價值的,他必須既要容忍雜草與麥子,這其中還是有一定的收獲的。精華的留下,糠粗的揚棄。

我認為,對話是獲取信息最好的方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為之自豪、並且樂意與人分享的東西。

但要記住,傾聽者隻是隻是做到了一半而已。若想有所收獲,就必須要有所付出。因此,人不僅要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也要做一個優秀的分享者。他把自己所知的東西與別人交流。在對話中實現雙贏,分享自己的所有,也從別人的分享中增長自己。

社交與商業生活是基於互相交流的。

教育並不是隻涵蓋索取而不囊括沒有分享。

若你敞開胸懷與別人分享,別人也會這樣做的。

正確指引的對話,對彼此都是有益的。

雖然你應該時刻留意自己想要獲得的信息,但不要將自己的心思全部集中於那裏。對一般事務有個綜合的了解,盡管這並沒有直接的益處,但這卻可以拓展人的心智,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全力向前。

不要擔心自己會知道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