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底何在?在於奸臣代表了皇帝隨心所欲的意誌,隻要專製製度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對其個人意誌尤其是邪惡意誌缺少製度性的有力有效約束,其結果必然是奸臣當道,忠臣受抑。對於這一謎底,許多忠臣看不透,陷身於注定要失敗的忠奸紛爭之中,其結果雖得到了忠貞的名聲,卻與國事無補。郭子儀的過人之處或者成功之道,就是超脫忠奸之爭,與朝內公認的奸臣魚朝恩、程元振、元載、盧杞等輩虛於應付、妥於周旋,力求縮小對立麵,能忍讓處主動避讓,不形成直接衝突,不激化矛盾,以達成自己禦敵寇安社稷的最大目標。他深知,任奸與任忠是皇帝的專製本性和運權策略,與奸臣鬥,不僅難有勝算,而且未有終局,糾纏於忠奸之爭,在國家多難的時節,隻會加重內耗,遲誤國事。而如果奉行江湖共生的原則,彼奸自奸,我忠自忠,魚行魚路,蟹行蟹道,或許能為解決國家急務保持某種起碼的條件。
對於這一點,史書著墨較多,且描述很生動。如,唐代宗寵信的宦官魚朝恩為監軍(觀軍容觀察使),與郭子儀具有直接的製衡關係,他妒忌郭子儀的平叛之功,多次進讒言,以致郭子儀被解除兵權。但郭子儀仍然與他保持一種禮儀上的交往,防止合作共事關係的破裂。唐代宗永泰元年正月,郭子儀入朝,魚朝恩邀請他遊覽章敬寺。奸相元載恐怕他們二人相互結納,對自己不利,就派人密告郭子儀說:“朝恩謀不利於公。”並把這話傳給郭子儀的一些主要將領。諸將請求帶三百甲士護衛,郭子儀不以為意。他說,我是國家大臣,他沒有天子之命,怎麼敢害我?如果是奉命而來,你們難道還敢抗命嗎?於是就隻帶著幾個家童前往。魚朝恩一見,非常驚訝他的隨從這麼少,郭子儀就把聽到的話告訴他,並說:“恐怕您多心和費心。”魚朝恩大為感動,拍著胸脯、捧著郭子儀的手流泣說:“若不是您有長者之風,能不產生猜疑嗎?”
大曆二年十二月,郭子儀父親的墓葬被盜,盜墓者沒有抓到,時人多知道魚朝恩素來嫉郭子儀之功,猜測可能是他指使,郭子儀也聽說了這些議論。不久,他從涇陽前線入朝,議者以常情度之他會借機發難,朝局會為此震動,公卿深為憂慮。不料,郭子儀一見皇上提起此事,竟號泣說:“我領兵時不能禁暴,放縱士兵掘人墳墓。這是我的不忠不孝遭到上天的譴責,跟別人的加害無關。”(《舊唐書·列傳第七十》)此舉不僅反映了郭子顧全大局的心胸,尤其反映了其息事寧人、釋解嫌疑的智慧。唐德宗時,盧杞為禦史中丞,擅權用事,人皆知其奸。盧杞貌醜,未發跡時,時人多嘲笑輕看他,因而報複心極強。郭子儀平時會見賓客,姬妾不離左右,可是盧杞來探望,他卻屏退所有姬妾,單獨見他,顯得非常莊重。家人問其何故,郭子儀說:“盧杞相貌醜陋而心機險詐,婦人輩見到他必然會取笑。他日盧杞得誌,我們全族都將不得幸免!”郭子儀善於與奸臣周旋,不以忠奸劃線,而唯以利害作為考量,可謂深得江湖生存規則的真諦。
三是禦下以寬,不拘泥於常法,唯以獲取將心兵心、克敵製勝為最大目標。郭子儀的尊崇和實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深得將士之心。在安史之亂後長達二十餘年的軍旅生涯中,他數次被解除兵權又數度被起用,每次奔赴軍營,他都輕身前往,對於虎狼之師都能夠隨心駕禦、指揮如意。像李懷光等老將有數十人後來都成為王侯重官,但郭子儀對他們“頤指進退,如仆隸焉”(《舊唐書·列傳第七十》)。時論郭子儀與李光弼齊名,威略不及李光弼,但在寬厚得人方麵又優於李光弼。將士都喜愛郭子儀的寬厚,而忌憚李光弼的嚴厲。李光弼每當發布軍令時,手下將士都不敢抬頭看他。但他軍中也因此激起過兵變,彈壓不住,最後由郭子儀前往才穩定了軍心。禦下寬厚,是他治軍的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