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軍嚴明是我國從古到今的主流治軍思想,但郭子儀卻因時製宜,反其道而行之並取得了事實上的成功。其成功依據在於,當時國家殘破,內有反叛,外有強敵,藩鎮割據,國家對軍隊既沒有強有力的供給保障和強有力的控製,也缺少道義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拘泥於常法治軍,單靠法令嚴明,就難以有效激勵將士甘冒鋒刃,舍身破敵,而必須激之以義、養之以利、酬之以官、待之以寬。具體表現為兩方麵:一是以爵酬功,提攜將才。郭子儀局量寬宏,不嫉部下之才、不掠部下之功,出以公心向朝廷推薦將才,李光弼、仆固懷恩、李懷光等當時名將重臣都有賴於他的推薦,“參佐官吏六十餘人,後位至將相,升朝秩貴位”(同上),因而部下都樂於服從他的指揮。二是因時就勢,取法乎寬,盡量考慮兵士的基本利益。當時的一個普遍做法是,為激勸士卒攻城涉險,往往答應在破城之後可以擄掠財物。這不應是名將治軍所為,很不合道義,但郭子儀基於當時的軍情軍心,也如法炮製。史臣對此基本作了正麵評價:“……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舊唐書·列傳第七十》)所謂“必得士心”,不過是允許士卒擄掠而已。郭子儀這樣做情非得已,因為國家不能養卒,統軍已形成行規和陋規,不如此軍隊就難以統帶,為了驅卒與敵死戰,就不得不放鬆某些軍紀約束,采取一些不合常法乃至不合軍法國法的手段,甚至一些飲鴆止渴的手法,以達到戰勝強敵的目的。為籌集軍用物資,他還允許軍士盜掘墓葬。此外,為克服軍糧短缺的難題,郭子儀還帶頭耕種,於是士卒皆不勸而耕,結果,“河中野無曠土,軍有餘糧”。他統兵禦敵靠的不僅是軍事韜略,重要的還有江湖手腕,正道、奇道並用,這是他比李光弼等其他名將更為成功之處。
四是待盟友以誠,激之以義,邀之以利,化敵為友,以敵製敵。安史之亂時,唐朝北有回紇、西有吐蕃,它們見到唐朝內亂迭起,都有輕慢和襲擾之心。但若與之為敵,必將內外交困,國家會迅速敗亡。而假若能與之結盟,甚或能與一方結盟,不僅能有助於平定內亂,而且能達到以敵製敵,維護邊境安全的目的。唐朝能夠平定安史之亂,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於借助了回紇的力量,郭子儀參與了借兵回紇並與其共同作戰的全過程。郭子儀深知與周邊少數民族結盟的重要性,著意與其首領進行結交。回紇人重財尚氣,他疏財仗義,廣與歡飲,結下了很好的人緣。他兩次從安史叛軍手裏收複兩京時,帶領過借來的回紇兵,在回紇人中有很高的威信,回紇人一向稱他為郭令公,表示對他的尊敬。後來,唐朝叛臣仆固懷恩詐稱唐朝皇帝和郭子儀已死,結聯回紇和吐蕃向唐朝大舉進犯時,郭子儀利用先前與回紇人的友誼,僅帶十幾人免胄進入回紇軍營,說服了回紇首領,於是唐與回紇聯兵,在靈武台西原大破吐蕃,斬首5萬,生擒上萬人。
唐德宗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四日,郭子儀以85歲的高齡辭世。綜觀郭子儀的一生,其忠義之節令人感佩,卓著功勳令人仰慕,無上榮寵令人豔羨,史臣評價他:“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而報仇讎,晏然效忠,有死無二,誠大雅君子,社稷純臣。”但是,也應看到,他身逢亂世,能夠功成名就,靠的不僅是忠貞的品節、雅正的風骨和純真的心地,關鍵的還有他處世如用兵,講究以正合、以奇勝的江湖智慧。強調這一點,隻是想揭示曆史背景的複雜性,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思想動機和行為方式的晦澀性,同時想說明,郭子儀這個曆史經典標本在今天具有不可複製性,他的個人榮耀也映襯了一個衰弱王朝可悲可歎的慘淡境況。盡管他的品節和功績在今天仍值得感懷,但他的江湖智慧和江湖生存方式在今天卻不能如法炮製,這是讀史者應該著意體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