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發
頤是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在頰車大迎二穴上下。左右相同。雙發最凶。如腫痛不可忍者。八日可刺。膿汁出四畔軟者生。如反硬。牙關緊。不能食。似蜂窠涓涓流黃水。十無一生。女人患此。主四五日死。
痼發
痼此瘡發於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少血。在耳後下一寸三分。乃致命之所。如赤腫痛急。內托之。毒膿出腫散則安。不然連耳聾渾渾沌沌。喉嗌內腫痛。汗出連目 。頰及肩肘大痛。若不早治必死矣。
癭瘤發
癭瘤此瘡發於脊之正中。近於大椎陶道身柱三穴之端。俱督脈之所絡處。甚利害。急早托之。是陽脈之海。督領百脈。經雲。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督脈不能統督之意。可見之凶症也。
胸發
胸此瘡發於玉堂等穴。皆任脈之所絡也。名陰脈之海。謂之人身中子午也。急早內托。恐毒瓦斯歸心也。發於外者可治。如內發傷於膜者死。
額發
額此瘡發於額上曲差穴下。攢竹二穴。俱足太陽經。多血少氣。初發頭痛憎寒。項似拔。腰如折。
赤腫。急汗之。以托表為先。次看虛實。而為之區處。
蜂窩發
蜂窩此瘡發於或中等穴。是足少陰腎經之穴。其經多氣少血。如蜂窩發在胸乳間。或左或右。或雙發者。因心熱甚急。用內疏心火之藥治之。其症心懸若饑。饑不欲食。舌幹咽腫。如不早治。毒皈於心。
不能生矣。
瘭疽發
瘭疽此瘡發於背後兩旁。是足太陽經等穴。其經多血少氣。脊中穴是督脈之經。初發如豆。小者如梅李大。黑白色不定。疹痛應心。四畔如牛唇。四十歲以前可治。以後者恐衰弱難痊。其在左右亦相同也。
體疽發
體疽此瘡發於足太陽經。多血少氣。上至肺俞。下至肝俞等五穴。左右相同。八日可刺。如不潰。二十日死。或初發時腫上如椒子者死。
蜂窩向上發
蜂窩向上此瘡發於背。是督脈兼太陽經。多血少氣。最不宜頭向上。名曰反症。最凶。若赤腫痛。無七惡者可治。如無膿痰發者。及有串流於肩膊者。決不療也。入膜者不治。凡頭開不住。不論向上向下。
宜收毒散枯之。
蜂窩向下發
蜂窩向下此瘡頭向下發者少順。亦不宜侵展速快。須仔細用藥托補。恐毒歸心。穿膜無串有膿。知痛能食者可治。如不食無膿脈弱者死。
蜂窩兩頭發
蜂窩兩頭此瘡頭上下開發者最急。是督脈足太陽經。毒發脊中兩頭小。四邊散腫。因濃味所致也。氣食相關。合陰虛以成蜂窩者。言其多五七十不止也。蓮子者。言其頭少不過一二十也。凡瘡口闊大展開者。
急托補之。
兩脅雙發
兩脅雙此瘡發於脅。或左或右。或兩脅雙發者。皆足厥陰肝經期門及章門穴。是經多血少氣。或上至淵腋輒筋二穴。屬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因氣虛而得。須大補陰治之。不可熱劑。恐傷骨膜。慎之。
對心發
對心此瘡發於背。對於心。是督脈之經。毒發於筋縮之穴。乃因心火亢極而生。急降心火。潰膿赤黃腫無串者可治。如串流他處。膿稀青黑者大渴譫語。肉死膜穿者不治。
蓮子發
蓮子此瘡名蓮子者。比蜂窩頭少之稱也。不過一二十頭。故名之。亦足太陽經。督脈之部位。大要去心火敷藥截之。不令毒攻心。如通背腫者不救。宜打火針三四下為妙。米醋調南星草烏木別貝母末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