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發背
陰發背 此瘡發於背。不慎房事。及庸醫用涼藥敷服。致使血凝氣聚。不散。敗壞腐臭。陰黑肌死。以致不救。急用玉龍膏敷之。內托大補湯中加附子桂薑回陽。令血溶氣開。肌肉複生之妙。
散走流注發
散走流注此瘡發於背。流串於四肢者。又毒兼風熱之甚也。又名母子發。是足太陽經。風熱所生。因邪甚逆傳於脾。脾主四肢。流於臀臂。亦能至於手足。必死矣。急宜疏風退熱。氣自息也。
環項發
環項此瘡發於項一周遭。名曰環項發。又名落頭癰。先看何處腫起。如從後天柱穴起即足太陽兼督脈啞門下。作寒熱拘倦。悶亂恐怖。不食。如連前項俱腫。乃毒流入足少陽陽明。連耳腫分經勢治之。
不瘥者死。
左搭肩發
左搭肩此瘡發於肩背者。乃手足太陽經。俱多血少氣。如在膈俞穴魂門穴。有瘡無串者易治。有串者難安。凡有右搭肩左必有串。亦有雙搭肩者更重。當觀善惡。托裏疏下。妙亦在臨症之權衡耳。
腎俞發
腎俞此瘡發於腎俞穴畔者。皆因服金石熱藥及膏粱濃味得之。內傷腎膜。外則發此。急宜補腎藥。內兼托裏。解散瘡毒。加敷貼之藥為妙。切忌房事氣怒。須百日平複。若犯之。決不可治矣。
膀胱俞發
膀胱俞此瘡發於膀胱俞中膂內俞。多氣少血。初起時發熱 腫。百節疼痛。昏沉不知人事。出膿者可治。
如出血水不收口者。須內托補妙。不然難愈也。
手背發
手背此瘡發於手背中渚液門二穴。係手少陽經。多氣少血。初起時令人憎寒發熱。或作嘔及作癢痛。
有五善七惡。內詳照篇論治之。
足背發
足背此瘡發於足背。衡陽陷穀二穴。乃足陽明胃經。多血多氣。初發時令人發熱作嘔。痛癢麻木。俱照前篇中可灸之可托之。以平為善也。
腎陰發
腎陰此瘡發於腎囊。一名懸癰。又名囊癰。乃衝任脈所會之處。發者言大也比癰更大也。況胞乃空囊之處。氣血凝聚。能作腫大也。亦有胞腐了止存睾丸亦不死。亦有俱腐落而不死者也。
對臍發
對臍此瘡發於背下命門穴。與臍相對。故名之。是督脈之經。毒發也痛甚者可刺黃白稠膿者生。出血水及清稀水。心神恍惚。睡中見鬼譫語。大發渴者死。善於調攝。勿犯禁忌者亦可得生。
癌發
癌此瘡發於神道靈台二穴。乃督脈兼膀胱經。多血少氣。初起時不作寒熱疼痛。紫黑色不破。裏麵先自黑爛。二十歲以後。不慎房事。積熱所生。四十歲以上血虧氣衰。濃味過多。所生十全一二。皮黑者難治必死。
明發背後序六要法
凡人之生發背者。皆足太陽膀胱。多血少氣。兼督脈之經。初起時中間必有白點。四邊腫赤。漸次胤開。大如盤盤。周遭生飯漿小瘡。如粟米大。作寒壯熱。渾身拘急。當以脈辨之。浮沉虛實表裏。
外以艾灸計身年數。以截其毒。不致敗壞。戒氣怒。禁酒肉。忌房事。如膿稠者元氣實。膿清者元氣虛也。黃赤者順也。黑腐者逆也。開闊展大者毒甚也。當明其經絡。血氣多少。補接虛怯。毒熱太甚。
當泄其熱。有膿。急刺不可遲。遲則腐去好肉。最怕串腫流入四肢一也。腫硬如石者二也。昏憒不食三也。穿膜黑腐四也。渴甚者五也。內罨不發者六也。如治發背。必須知此六要。此古人之秘訣。餘錄曉之。恐後人不及知也。故以胸背脅肋乳及頭項腰腿臍腹總言發也。發者言其大也。餘非好異。特別其輕重耳。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