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1 / 3)

總論

夫癰疽疔毒。瘰 瘤癤其名甚多。故餘總謂瘡瘍是也。然各有形。其形不同。其苦不一。十四經絡部位之高下。血氣之多少。症之善惡。瘡之大小淺深。腑髒之源。感之輕重所發也。故有陰有陽。

有表有裏。有標有本之異也。經雲。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雲。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是也。然形大而浮者。癰也。乃六腑積毒之所生。初起有頭。一如 。白色焦枯。觸之痛應心者。疽也。腫浮根小。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癤也。至於疔者。形有二十三種。餘今分為三十四種。其形小頂如釘 。故名之。如有紅絲直皈於心。當刺其頭。瀉去毒血。 入蟾酥等藥。不刺則皈心必死矣。然癰癤初則宜灸。謂其氣本浮。令其氣血通達暢快矣。癰則易療。而將息難瘥遲。疽則難醫。易得痊。

宜烙不宜灸。諸瘡之中。惟有疔瘡發背最凶。須明五善七惡之理。當察其前論。篇篇有味。卷卷出奇。

雖雲瘡科。古之未竭其奧。未盡其傳。餘雖不敏。詳之至微其理。大至癰疽。小至於痤痱。無不選其精秘。然方法無不擇其良驗。故雲之外科啟玄。又圖之形症。鳴之經絡。施之治法。後學人可一覽而即為上誌矣。

腦發

腦此癰發於巔頂之上泥丸宮穴。係足太陽膀胱經。兼與督脈相並而作。其經多血少氣。狀如火燎。

漿炮大如錢。形色似葡萄。頭若有蜂兒米粒大。四圍堅硬。色赤者可治。血悶亂神不定者死。如八日有膿可刺者生。

腦後發

腦後此癰亦是足太陽膀胱經。兼督脈陽維脈所作。多血少氣。在玉枕二穴風府穴端。痛癢不一。善惡兼現。在表者汗之。裏者疏之。當詳前法治之。

耳後發

耳後此瘡乃手少陽三焦經毒之所。發於耳後角孫顱息二穴之上下。及左右耳畔。是經多氣少血。凡有瘡難得愈者。甚則連耳聾嗌腫頰痛。手小指次指肩肘俱痛。治當消風抑火。內疏內托。隨症治之。

右鬢發

右鬢此瘡發於右鬢。乃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在頭維穴下關穴二穴上下。初起如癤子大。次後漸大。

四圍黃赤。堅如石。有膿腫。上似豬皮鬃眼睡中。譫語恍惚。吐逆鮮血。流入四肢。萬無一生。

左鬢發

左鬢此瘡發於左鬢。如右鬢經穴相同無異。大抵毒瓦斯相結於右。即足陽明經。右邊經絡內。毒結氣分。

左屬血分。用藥時察之表裏虛實。而再詳左右氣血之屬而藥之。無不神矣。

雙鬢發

雙鬢兩鬢俱生名曰雙發。其毒重於單發。若其毒勢小於單。無惡症者生。如重者不治。

對口發

對口此瘡生於腦後下。正對於前麵口。是督脈經中。毒瓦斯結之。風府啞門二穴之次。其症最凶。如八九日中有膿可治。如毒勢太凶。必有通喉落首之厄。若不早治。死不遠矣。

兩邊發際發

兩邊發際天柱二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或左或右。雙發者更重。初發時宜急救之。如遲恐毒入腦。

邪熱上攻。四畔赤腫硬。連於耳後。發寒熱作膿。急宜托裏。不然。流走於腰背間。再發恐難救也。

耳發

耳是足少陽膽經。其經多氣少血。其瘡發於懸厘主客二穴上下。五六日漸長蜂窩。皮紫 熱。如火燒痛十日內刺之有膿者生。無膿出血。食不知味。精神不佳。二十四日必死不可救也。其左右亦同。

太陰發

太陰此瘡發於瞳子 左右二穴相同。俱係足少陽膽經。多氣少血。赤腫有膿知痛者生。宜托表。如大渴悶亂血出不止者。及青黑色不痛。作蛀孔。血盡出而無膿則死矣。

臉發

臉是足陽明胃經。多氣少血。其瘡發於四白巨 二穴。左右相同。似葡萄色。形漸大或生子母瘡者八日死。分五善七惡多寡治之。在左者內托藥中加當歸二倍。在右者加三倍。妙在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