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1 / 3)

明瘡瘍權變通類活法論

夫瘡疽等症。種種不同。又況五土所產濃薄。人之老幼虛實。形誌苦樂不等。各有所宜。豈有一法一方而通哉。然醫之精通。悟之權衡機變。孰敢以一定之方而求愈者鮮矣。丹溪雲。以古方而治今人之病。如拆舊屋而改蓋新房。尺寸豈能相合。必經良匠之手。方能相合。以古方而治今人之病。必經良醫之手。方得其宜。故先賢所立補泄汗下針灸淋 敷貼炙烙等法治之。蓋取其合宜之用也。當察瘡之緩急。勢之輕重。治之汗下。法之逆從。症之標本。方之奇偶。皆在於醫之權變。寒熱溫涼。湯液加減。貴乎臨症處方。運用一時通變之機。而取百發百中理也哉。

明瘡瘍宜隨症用藥論

凡瘡疽之症。苦於痛癢。在人之虛實。脈之浮沉。症之表裏。如腫 初起。當以內疏。既成之後。

即當內托。止痛排膿。已潰之後。須當大補。此乃正治之法也。外兼餘症。亦當隨之加減合宜而安。

稍陳幾味。

以明隨症之宜。略言數句。以通活法之要。如潰後頭疼。托裏方中加川芎蔓荊子。潰後驚悸。加人參茯神朱砂。寒熱往來。加柴胡地骨皮。渴而不止。加花粉知母。大便秘結。加大黃麻子。甚則芒硝。

小便不通。加茯苓琥珀木通車前。心虛煩而加天門冬枸杞子。四肢厥冷加附子幹薑。嘔吐者生薑半夏藿香。膿多者加川芎當歸。痛甚者加乳香芍藥。肉不長加參術芎歸。口不收加白蘞白芨。風癢痛加防風天麻。肌死者加獨活官桂。瘡紫陰黑。加沒藥紅花。述之不盡。遍覽攸嘉。

明瘡瘍隨經加減論

隨經者引經必要之藥也。引者導引也。引領也。如將之用兵。不識其路。縱兵強將勇。不能取勝。

如賊人無抵。腳不能入其巢穴。叩之箱簣此理也。故用引經藥。不可不知。太陽經瘡疽生於巔頂之上。

必用羌活 本麻黃。在下黃柏。少陽經耳前上用升麻柴胡。下用柴胡連翹。陽明經麵上用葛根白芷黃芩。下用花粉。太陰經中府雲門尺澤上用條芩連翹。下則箕門血海用蒼術防己。少陰經少衝少海。上用細辛。下湧泉照海用知母。厥陰經中衝內澤。上用川芎菖蒲。

下太敦曲泉。柴胡之類。上則言其手經。下則言其足經。當察其此。

明瘡瘍汗下和大要三法論

經雲。汗之則瘡已。言瘡之邪自外而入。脈必浮數而實。在表故當汗之。邪從汗出。毒自消散。

又恐邪之入裏。即內托之意也。如內之外者。因七情所得。脈必沉數而實。當先疏其內。以絕其源。

不令外出是也。不內外因者。是跌仆打壓。火燒湯燙等瘡。宜和其榮衛。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此治瘡之大要三法。不可不知也。

明瘡瘍發表攻裏通變論

夫瘡之始生。有表複有裏。表裏相兼。當診其脈。浮沉之間。別其表裏之虛實。有表多而裏少。

有裏多而表少。以防風通聖散千金漏蘆湯內當消息。表裏多少而藥亦隨之表裏多少。加減得宜。可為上工也已矣。

明背癰頭開不住論

癰疽發背皆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之所生。既成之後。 腫痛甚。五七日內或一頭從上開發。或兩頭開闊上下侵展不住。帝曰。何氣使然。岐伯曰。不善於調養。乃七情之擾。房勞之變。穢氣所撞。惡氣所襲。皆令開而不住。當以內托大補之劑。內加白蘞白芨等藥服之。外以收斂之藥敷貼。淋 竟不開矣。醫當鑒之。

明瘡瘍宜灸論

凡瘡之初起。內之外者。即當以灸。然灸瘡之法不一。故以鳴之。如瘡外之內者。則不宜灸。宜托裏。內之外者。宜灸。有隔蒜片灸者。有附子片灸。或香豉餅香附餅及生薑片等灸法。即使毒瓦斯宣發而散。內經雲。陷者灸之。如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如癢麻俱可灸之。如瘡大而頭多者。可搗蒜泥為餅。以艾鋪開灸之。乃活法。其效甚捷。不可 於此而輕忽矣。

明瘡瘍宜針論

凡癰疽之有膿。須急以鈹針去其膿。血毒從此瀉而不複有也。好肉則不腐。令人精神回而氣血複生。其肌肉不致敗損也。如治疔毒先以針刺其四邊及中心。

去其惡毒之血。再灸之立愈。內服追疔托裏之藥。不數日而安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