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把簡單批評變成耐心引導(1 / 1)

在引導犯錯的員工時,管理者可以借鑒這樣一種方式:肯定和表揚多項優點、明確指出一項過失、對照標準批評指正、分析找準出錯原因和製定糾正改進對策。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職場生活中,員工犯錯總是在所難免。對於下屬的過錯,除了一些重大問題、原則問題必須按照遊戲規則不折不扣地處置外,絕大多數輕微的過錯,企業還是應該遵循“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盡量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不聞不問、任其發展、最終積小過成大錯,當然也不能上綱上線、無限延伸、一棍子將人打死,特別是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提倡人性化管理的環境下。管理者對下屬的簡單批評變成對他們的耐心引導,從而避免員工重犯類似過錯,就也是一種通過人性化管理贏得下屬擁戴的具體方法。

麵對員工的一般過失,領導或上司如果隻是簡單地批評一通或者粗暴地責罵、甚至侮辱人格,或者翻開陳年舊賬,擺出一副算總賬的架勢,表麵上看似嚇唬住了對方,對方在你的威風下也可能會變得誠惶誠恐。可事實上,這類簡單粗暴的批評責罵並不能完全讓員工從內心真正接受,更不可能讓他們心服口服,相反,可能會造成下屬或反感抵觸或迷惑不解的情緒。領導或上司氣勢洶洶地批評了半天,下屬也被罵得暈頭轉向,甚至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最後卻還是不能完全明白自己究竟錯在哪裏,也不知道如何糾正和改進。

有經驗的領導批評下屬時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首先是總結出對方一、二、三條甚至更多的優點,並對這些優點大大地表揚一番,讓員工心情輕鬆起來,讓員工感覺到領導看到了自己的成績和努力,也感覺到領導對自己的關注和重視。在消除了對方的抵觸或恐懼情緒後,領導再來一個“但是”之類的轉折,針對某一過失或問題,拿出相應的標準或規則加以對比,讓員工看到自己確實存在這方麵的過失。最後,領導再以關切的語氣提出明確的批評,接著將批評的重點自然而然地轉入到與員工共同分析出錯的原因上:到底是基本常識欠缺還是熟練程度不夠?是規則掌握不牢還是流程理解不透?是情緒受到影響還是粗心大意所致等。原因找準了,才能對症下藥,從而有針對性地指出改進方向和注意事項,並提出相關建議和糾正對策。

這種心平氣和的批評引導方法之所以能讓絕大多數員工接受,是因為其中蘊含著一條以尊重對方為前提的思路:肯定和表揚多項優點、明確指出一項過失、對照標準批評指正、分析找準出錯原因和製定糾正改進對策。

現實的職場中,能夠讓大多數人接受的管理規律確實客觀存在,同樣,管理中的特例也時時存在。因此,這一規律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針對具體工作中的特例,管理者還需要采用“特殊人物特殊對待”的方式。

當肯定和表揚員工前,遇到個別員工實在找不到突出的、像樣的優點時,那就隻能借用“為人豪爽”、“性格耿直”、“忠於職守”之類的泛美之辭加以讚揚,同樣可以達到緩和氣氛、讓員工降低抵觸情緒從而接受批評和引導這一最終目的。因為現實生活中有兩類屢見不鮮的“奇觀”可以給管理者帶來啟示:第一,即使是作惡多端的壞人,也總免不了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肯定,他們同樣喜歡聽別人對自己的讚美之詞,這是人類的共性;第二,無論內心深處多麼詭計多端、生性多疑,表麵上這些人仍然喜歡人們評價他“為人豪爽”、“性格耿直”、“忠於職守”等,希望人們將他歸於“好人”之列。這兩類“惡人”尚且如此,何況其他人呢?

當員工容易犯周期性的重複錯誤時,就涉及“敲打”的時效性問題。針對有些員工“記吃不記打”的現象,企業就必須周期性給他上上課,偶爾旁敲側擊,達到及時提醒的目的。有些員工是“記打不記吃”,那就要少“吃”、重“打”。管理者一般情況不會批評員工,但隻要批評一次,就要讓員工刻骨銘心,讓“敲打”和引導的有效期盡量延長。

當犯錯的員工中,有些人“隻認識鼓眼的將軍,不認識笑麵的羅漢”,麵對表揚他可以得意揚揚,遇到批評他則暴跳如雷,麵對差錯他除了狡辯、推諉還可能胡攪蠻纏,那就需要在崗位設置與工作調配中使用“一物降一物”的方式來領導,在技術上讓他心服口服,在威信方麵對他起到震懾作用,然後,才能實現高壓狀態下的耐心引導。

對於領導身邊的親信隊伍或平時關係融洽的下屬,用不著過多的表揚與肯定,隻要指出問題所在,提示改進的方向或步驟,他們一般就會懂得自覺改進,盡快滿足領導的基本要求。

那些僅有工作聯係,不具備親信身份或特殊關係的員工,一般會成為管理者引導的重點。對於與領導保持若即若離或關係明顯僵持的下屬,管理者則需要首先表示對他們的認可,表揚和肯定在前,批評與引導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