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製帥許國(1 / 2)

這段時期是巴根台在江淮部隊中威望最高的時候。他坐鎮節帥府,南北軍的重要事情都找他來商議,甚至民政官員也找他定奪要事。製司衙門冷冷清清,坐著一個空頭大帥。

江淮軍民議論紛紛,下一任製帥恐怕非忠義大帥莫屬了。節帥府,北軍總參有奏事權的高級參謀,南軍重要將領和楚州官員紛紛上奏朝廷,將南渡門之變的來龍去脈向當今聖上彙報,部分官員推舉巴根台為下一任製帥。說他為人仁厚,威名素著,江淮軍民盼之甚殷。

巴根台則若無其事,仍然經常探望賈涉,楊妙真也經常探望賈夫人,無非是閑談而已。巴根台執後輩禮,言語至誠,耐心勸慰鼓勵,事事虛心請教,極大的滿足了賈涉的虛榮心。

雖然有過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但是賈涉和巴根台深處下來,卻對這個山東來的老對頭有了全新的認識,敵意也減少了很多。

1個月以後,賈涉內調殿前馬軍都指揮使,統三衙禁軍,仍然位高權重。但是新製帥卻遲遲沒有任命,隻是命安撫使崔與之暫攝製司衙門。崔與之本是一個庸俗官僚,接到聖旨有如大禍臨頭一般,急急跑到節帥府向巴根台伏地請罪,叩頭不止,鬧的巴根台哭笑不得。

南渡門之變兩個月以後,朝旨頒下,原淮西都統製許國以武職換朝議大夫、淮東安撫製置使。

這項任命誰也沒有料到,震驚了江淮,也震驚了朝堂。淮東方麵怎麼也想不到是這個人統淮東諸軍。

因為武人任製帥是非常罕見的,即便是武將充任製置使也輪不到許國啊。山東忠義軍和許國所部都參與了兩次與金軍的大戰,無論是戰功還是名望,許國都無法與忠義大帥相提並論。讓這樣一個人做江淮製帥,北軍豈能心服。

在中樞更是議論紛紛,許國是個胸無點墨的粗魯武人,對山東軍成見頗深。連一貫彈劾巴根台的吏部侍郎喬行簡也以為許國不宜帥淮。其實許國的任命自有原因,這牽涉到廟堂內更高層次的爭鬥。

當時的大宋天子是寧宗皇帝,寧宗無子,預立族子趙竑為太子。這個趙竑與權臣史彌遠積怨甚深,太子趙竑沒事就書史彌遠之名“當發配八千裏”。又稱史彌遠為“新恩”,意思是發配到新洲或恩州。

正在南渡門之變這一年寧宗皇帝患病,果真不起,就是趙竑繼位,這宰相史彌遠如何不懼。沉迷宦海數十年的老狐狸不會坐以待斃,他從越州求得宗室子弟趙與莒,請皇帝賜名貴誠,立為沂王,極力扶持,有潛謀廢立之意。

至於江淮製帥,他也是反複考慮過的,即使賈涉沒有失軍,他也考慮換掉賈涉。雖然他對巴根台頗有好感,但畢竟是新投之人,非了解信任的宿交。在將來的政治鬥爭中如果巴根台支持新君,那江淮部隊十餘萬就足以讓自己身敗名裂,他豈能把寶押在這樣一個人身上。

許國胸無點墨,本無帥淮之望,給他特殊的恩典,他自然會感恩圖報。而且許國隻有權指揮淮東部隊,淮西盱眙四軍還是由安撫大使劉焯指揮,獨立成軍。淮北山東軍許國更沒有什麼希望染指。

這許國本無什麼大本事,諒他也無德望統領江淮全軍,三支軍隊互相牽製,他宰相史彌遠自然可以上下其手。

巴根台是在淮北的軍營裏看到邸報,才知道許國將是新任製帥,而自己又加了朝宣史、保寧軍節度使銜,比江淮製置使的品軼還要高!他是正三品的高官。許國的虛銜不過是朝議大夫,正五品,真正奇哉怪也。許國來了,應該誰服從誰呢?

不久就接到史彌遠密書,內稱北軍隻是名義上受淮東製司節製,實際一切軍事均可直接上書樞密院,不必通過製司衙門。

至於北軍的糧餉,過去是按陝西義勇法發放1萬5千錢糧,現在則是由宰相直接下劄給三司使按實際員額調撥發放,但員不能超過4萬。雖然仍然不能滿足山東忠義軍軍需,但是益都方麵糧餉壓力畢竟減輕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