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的“曲項瓶”
專欄
作者:唐羽
徐震作品《歐洲千手古典雕塑》。
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徐震還算不上主流,但一直備受關注。在國外,他的知名度更高,西方藝評界對他投入更高的熱情,希望他能在中西方藝術觀念交流中擔當一個稱職的使者。徐震的成長曆程,富有戲劇性地折射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生存與發展,甚至可以說,他的作品和展覽是中國文化氣候的風向標。總的來說,徐震在境外辦展次數多過國內,從“混個臉熟”的角度說,他至少為中國文化界爭得了一點榮譽。
我關注徐震是比較早的,上個世紀——這個詞蠻有分量的——其實也就是1998年冬天,我在複興公園邊門的香格納畫廊得知有個“藝術超市”當代藝術展即將在淮海中路的上海廣場開幕,策展人就是徐震,當時他剛從上海工藝美校畢業,二十出頭。幾天後我帶著太太去觀展,一進門就嚇了一跳:尺度這麼大啊!我太太看到做成男性生殖器形狀的香皂頓時臉紅了,當她看到一組裝著人的腦漿的玻璃瓶時則臉色發白,馬上要吐了。回家後我很快寫成一篇報道,等攝影記者雍和趕去拍照,這個展覽已經被有關方麵關掉了。
但是徐震是對得起上海這座偉大城市的。他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左右開弓,“曲線救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在大敘事中表達個人的小感覺。在上海雙年展這類國內重大展事中他也知道如何把握分寸,比如用一隻昆蟲或一座瘋轉的時鍾來解構雙年展的宏大主題,做到了領導放心,群眾滿意。他在媒體麵前也越來越自信,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就是會裝。”
3月29日起,龍美術館(西岸館)趁開館一周年之際,舉辦《徐震藝術大展》,在三萬餘平米空間內呈現超過一百件的作品,其中有徐震的早期代表作,也有沒頂公司推出“徐震”品牌後的一係列新作。包括《歐洲千手古典雕塑》、《永生》新作《雜技》和《馬》、《沒頂曲項瓶》、《金屬的語言》以及《集團》係列等。是啊,徐震在2009年創辦了沒頂公司,當老板了,他隻要畫個草圖,甚至連草圖也不用畫,東指指,西看看,作品就成了。他是將藝術與市場結合得比較早也比較好的藝術家之一。在這之前,他與別人創辦了網絡藝術社區Art-Ba-Ba,至今還是中國最活躍的當代藝術平台。去年,他還成立了一家沒頂畫廊,開始推介別的藝術家,民工和藝術家都為他打工了。
大展開幕前我看了一些作品的圖片,應該說實物會更有看頭。徐震以他慣有的幽默姿態介入有關全球文化的各種議題,充滿張力的表達將西方精神與東方文化巧妙地結合,一種超越傳統範式的新文化在此誕生。比如新創作的《歐洲千手古典雕塑》,集合了19座不同形態的西方著名古典雕塑,再借助於佛像中的千手觀音形象,來個中西混搭,兼顧形式感與精神性,呈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在搞笑中提供一種嚴肅性思考。《永生》也是如此,嫁接東方莊嚴靜穆的佛像與希臘典雅精致的雕像,貫通廣袤的時間和空間,指涉令人敬畏的藝術史,顯示東方智慧的包容。《沒頂曲項瓶》將中國古瓷瓶的脖頸旋轉九十度,暗示一個國家向某個方向的轉型或展望。《意識形狀博物館》以社會、宗教和傳統的範式為元素,發明了一套世界首創的心靈健身操。《金屬的語言》收集漫畫中的文字,用金屬鏈條拚繪出獨立而鮮活的短句,充分展現思想的質感。而《天下》新推出“黑光”係列,黑色的“奶油”叢林廣袤深邃,散發出濃鬱神秘氣息,無畏無懼的力量噴薄而出。
徐震告訴人們:曆史作為一種過往的符號,文化的代表,傳統的標誌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他希望不斷打破這種固定的思維方式,在龐雜的全球文化中,將一切文化呈現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他從傳統中廣泛汲取營養,以一種充滿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覺的姿態,為當代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