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上去問個究竟,還是視而不見繞道而去?這時,一位同學發現了他,其餘的慌忙站了起來,手拿透鏡的同學顯得很不自在。汪老師從同學們慌張的神情中判斷出這透鏡的來曆。當時的空氣就像凝固了似的。汪老師的腦子飛快地轉著,終於想出一個處理辦法。他笑著說:“喲,這枚透鏡原來被你們找到了!”凝固的空氣開始流通起來。接著他用略帶感激的語調補充道:“昨天我到實驗室準備實驗器材,發現少了一枚透鏡,以為是搬運過程中丟失了,沿途找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謝謝你們幫我找到了這枚透鏡。這樣吧,你們繼續實驗,下午還給我也不遲。”同學們輕鬆地點了點頭,空氣依舊是那麼溫暖,那麼清新。
第7節不開過頭的玩笑
幾個好朋友聚在一起時,大家開開玩笑,相互取樂,說話不受拘束,原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樂極生悲,因開玩笑而使朋友不快的事情也常常遇到。因此,有的人竟認為談話時開玩笑應該避免。這是大可不必的。如果好朋友見麵連開玩笑的話也不許說,那麼生活也未免太乏味了。所以,生活中我們真正要注意的是開玩笑的方法,即不開過頭的玩笑。
那麼,開玩笑之前,你先要注意你所麵對的對象是否能受得起你的玩笑。一般來講人可分為三類:第一種,狡黠聰明。第二種,敦厚誠實。第三種,則介乎兩者之間。
對第一種人,即狡黠聰明的人開玩笑,他不會使你占便宜的,結果是旗鼓相當,不分高下。第二種,敦厚誠實者,則無還擊之計,亦無抵抗之力。這種人喜歡和大家一齊笑,任你如何把他取笑,他脾氣絕好,不會動怒。對第一、二種人,你可以看看對方的情形,而知道能否開玩笑。唯有介乎兩者之間的那種人,最應認真對待。這種人大概也愛和別人笑在一起,但一經別人取笑時,既無立刻還擊的聰明機智,又無接納別人玩笑的度量。如果是男的則變為惱羞成怒、反目不悅,如果是女的就獨自痛哭一頓,說是受人欺侮。所以開玩笑之前,要先認識對方,最為安全。其次,要適可而止。開玩笑,一兩句說過便完了,不要老是開一個人的玩笑,也不要連續開好幾個人的玩笑,不然你必招來非議。
開玩笑本來是一種調解談話氣氛的良好方式,但使對方太難堪了,亦非開玩笑之道。你笑你的同學考試不及格,你笑你的朋友怕老婆,你笑你的親戚做生意上了當而蝕本,你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時跌了跤……這些都是需要同情的事,你卻拿來取笑,不僅使對方難於下台,且表現出你的冷酷。同樣地,不可拿別人生理上的缺陷來做你開玩笑的資料,如斜眼、麻麵、跛足、駝背等等。別人的不幸,你應該給予同情才是。如果在談話的人中,有一位在生理上有缺陷,那麼在談話中,要避免易使人聯想到缺陷方麵的笑話。
有一天,幾個同事在辦公室聊天。其中有一位李小姐提起她昨天配了一副眼鏡,於是拿出來讓大家看看她戴眼鏡好看不好看。大家不願掃她的興都說很不錯。這時,同事老王因此事想起一個笑話,便立刻說出來:有一個老小姐走進皮鞋店,試穿了好幾雙鞋子。當鞋店老板蹲下來替她量腳的尺寸時,這位老小姐是個近視眼,看到店老板光禿的頭,以為是她自己的膝蓋露出來了,連忙用裙子將它蓋住。立刻她聽到了一聲悶叫。“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險絲又斷了!”
接著是一片哄笑聲。誰知事後競從未見到李小姐戴過眼鏡,而且碰到老王再也不和他打一聲招呼。其中的原因不說自明。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老王來想,他隻聯想起一則近視眼的笑話。然而,李小姐則可能這樣想:別人笑我戴眼鏡不要緊,還影射我是個老小姐。
說笑話要先看看對哪些人說,先想想會不會引起別人的誤會。像上例老王嚴重地傷了一個人的自尊,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第8節切莫自以為是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喜歡抬杠,隻要和別人一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麼,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當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到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事事要占上風,處處自以為是。這是一種極壞的習慣。
即使你真的比別人見識多,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於朋友和同事,沒有人願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忠告。你或許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這種習慣,朋友、同事們都遠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當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那麼,你為什麼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
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們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們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進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們平常談話的目的,是消遣多於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鬆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了。